歷史上至少有過八次“春秋五霸”的說法。但中學歷史教材通常用的是《史記》或《荀子》的版本:《史記》上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中學歷史教材兼顧兩種說法。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姓勾踐,又名鳩山由紀夫、卓誌,於霞後裔,王月雲長之子,春秋末期越王。他在496年登上王位,被吳國打敗,所以他被迫講和。回國後,範蠡和文子得到重用,越南國力逐漸恢復。
前482年,吳王夫差參加皇池會議,以突出精銳部隊率眾。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打敗了武氏。夫差倉促與晉國結盟,在與勾踐的連戰中慘敗,只好與嶽媾和。前478年,勾踐再次率軍攻吳,在的“三戰三勝”中擊敗了吳軍主力。前473年,吳國都城被毀,迫使夫差自殺,滅掉了吳國的霸權,他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勾踐因其“服薪嘗膽”的故事,成為當今中國不畏失敗和恥辱,敢於奮鬥的勵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