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傳奇故事《浣紗姬》是誰的故事?

傳奇故事《浣紗姬》是誰的故事?

類別:遊戲> & gt盛大遊戲> & gtmir 2

分析:

《浣紗記》是明代中後期作家梁伯龍的代表作。是壹部以吳越戰爭為題材的大型傳奇作品,是第壹部用改革後的昆山腔進行舞臺演唱的典型作品。影響很大,在海外傳播。在中國戲曲史上,它與李開鮮的《寶劍記》和王世貞的《馮明傳》是代表傳奇繁榮的三部著名政治劇。它打破了才子佳人的俗套,開辟了新的學科領域。是了解中國古典戲曲的必讀佳作。

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浣紗記》的寫作密切相關。這是壹個從穩定走向動蕩的時代,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刻。自嘉靖以來,它壹直是壹個社會危機。全面考察作者的社會背景將加深我們對《浣紗記》的理解。文藝永遠是時代的產物。

嘉靖萬歷年間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社會危機和危險表明這個王朝的歷史即將結束。在南方的沿海地區,有敵人的騷擾。嘉靖三十二年,沿海千裏,同時警備江浙尤其燒殺搶掠。這就是發生在作者身邊的事。嘉靖二十九年,北方韃靼多次入侵,將北京逼至城門,對王朝造成嚴重威脅。內部宦官與內閣大臣相互沖突,官員管理極其腐敗。強國荀戚進行大量土地兼並,賦稅極重,百姓苦不堪言。在江南的手工業生產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以李贄為代表的早期啟蒙思想沖擊了封建禮教和理學,這對明朝當然不是什麽好兆頭。壹般來說,壹個瀕臨崩潰的王朝,裏面總會有壹些智者會更早察覺到滅亡的預兆,更早有危機感。隆慶元年入閣、萬歷元年任首輔的張,是壹位具有非凡膽略和才能的改革家。他像壹個垂死的病人壹樣來拯救這個病入膏肓的王朝。改革的強心劑使其持續了十年左右,其痼疾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連張本人也在他死後被抄襲。

梁伯龍就生活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他聽到了時代的喪鐘,敲響了警鐘。他寫了《浣紗記》,這是前車之鑒。他的心情是痛苦的,不僅僅是因為沒有辦法報效國家,更是因為對時代的熱愛。“努力找回過去,所有的文字都是悲傷的。”

時代的脈搏在《浣紗記》裏跳動,這不是猜測。他充分意識到這是壹部傷害世界的作品。為了避免政要們的懷疑,他在全劇結尾特別為自己洗清嫌疑:“竭盡所能,使梁郎無識,而補勾踐,破姑蘇。”大明今天統壹了,問當年的越國和吳國。“妳越是承認作品與現實無關,就越是反駁作品強烈的現實感。

這個故事是根據東漢趙曄寫的《吳越春秋》改編的。該劇原名《吳越春秋》:“看古浣紗新錄,舊名《吳越春秋》。”以史實為依據,參考壹些傳說。

《史記》歷來註重對伍子胥和史的評價和考證。至於吳越戰爭的歷史教訓,則鮮有提及。比如吳王要為子胥“報楚之仇”,子胥說:“父義不報我也。”?說遠部?意在表明子胥攻楚,並非為自己報仇。例如投江自盡是為了“報效”嗎?知識之書?。因為據說子胥是被施吊死的,意在說明女人是壹種災難。這個傳說最早見於墨子:“美人之美,在於美人之美。”因為生得漂亮而被淹死,是女人禍水論的最早依據。圍繞這個故事,流傳著各種關於溧陽女子投金、漁夫渡河的傳說。範蠡的成功,並不受制於隱居與石的船,而是基於杜牧的詩“Xi子去姑蘇,夷人壹處驅”?易嗎?。看這些記錄,它們相似的重點是道德評價。《浣紗記》的價值在於,作者從宏觀政治的角度覆蓋了這個龐大的歷史題材,通過比較吳越的興衰,揭示了封建時代國家興衰的規律性歷史教訓。作者站在縱向歷史長河的高度,以政治家的視角俯瞰國家的興衰,探究其興衰原因,是全劇特別突出的特色。突破了明代傳奇狹窄的愛情題材範圍和狹窄的題材尺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可多得的政治劇。在從明初到嘉靖末年沈寂了近二百年的中國戲曲史上,《浣紗記》是壹部獨樹壹幟的創新之作。我們應該把它放在中國戲曲的歷史發展中去評價和理解它的價值。

這部作品告訴人們,決定壹個國家興衰的關鍵人物是擁有壹切權力的君主,國家的興衰取決於他是壹個壞君主還是壹個英明的君主。在今天看來,在壹個以人治為特征的封建政權中,國家的興衰系在壹起,似乎是壹種不可避免的歷史現象。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原因,總是通過這種力量的巔峰體現出來。他可以昏庸殘忍,也可以聰明開明。他們的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不僅作為國家興亡的原因出現,而且往往成為王朝命運的吉兇征兆。《浣紗記》作者塑造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君主形象——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以正反兩方面反映歷史的教訓。

按照封建制度的要求,衡量明君與昏君的尺度主要看他是勤政還是遊手好閑,是簡樸還是奢靡,是驕橫還是謙讓,是忠誠還是信任,是知法犯法還是濫用刑罰。作者按照上述標準塑造和評價勾踐和茯茶。這是壹面供人們看的歷史鏡子,主要是供在位君主看的。

因為“人重如神器,大如棲所”?湯唯·於正?所以只要有壹個不達標,就足以亡國。吳王夫差的所作所為,充滿了他倒臺的條件,但沒有壹個賢明君王的標準是足夠的:他信任奸臣伯伯,殺死忠臣和說真話的公孫勝。他沈湎於史,建造了壹個偉大的工程。勝利使他頭腦發昏。“載歌載舞,圍著周界打”,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我自重遍江南,吞湖海。

眼看魏興天下聞名,“剛戰後,又要伐齊。越軍攻破了吳國,他還在和晉國打成壹片。他和艾博之間沒有禮貌,他們經常開低級的玩笑。總之,作為壹個亡國之君,他具備了所有的成分。有意思的是,雖然作者在劇中宣稱自己的劇與現實無關,但伏羲的形象卻讓人想起了明朝中葉以來昏庸皇帝的畫像。明英宗以來,歷任皇帝多年不上朝,都是政治委員太監。他們本身就非常頹廢迷信,頑固貪婪。”明朝末年的國王有許多不識字的人。明朝的花費很奢侈,也很粗放。壹天的費用可以用在今年。皇宮粉錢四十萬兩,換來“百萬銀元”到了世祖皇帝鄧吉,始有所察覺。明朝宮女9000人,監獄10萬人。吃飯的時候,人不可能到處都是,每天都有挨餓的人。如今皇宮裏只有四五百人。“李時珍的《徐莉父子年譜》,王啟立寫的?。這是清朝康熙皇帝對明清之際的奢靡與節儉所做的比較。他曾經親眼見過明朝的太監,他的話是可靠的。可見這樣的王朝已經腐朽到了極點。以傅榘的亡國與歷史的壹面鏡子相比較,不難看出明朝的現實是如何的岌岌可危,這也正是作者的心之所在。當時在場的觀眾看《浣紗記》會產生什麽樣的聯想?別問了。

劇中還塑造了壹個賢明之王——越王勾踐的形象,與吳王夫差截然相反。他是作者心目中賢明國王的典型。他居安思危,忍辱負重,虛懷若谷,品德高尚。被吳國扣留在石室養馬。福查從姑蘇臺看到他坐在中間,範蠡和他的妻子筆直地站著。他不禁感慨:“勾踐不過是壹個小國的國王,他的妻子不過是壹個女仆的女兒,而範蠡不過是壹個粗心大意的人。在這顛沛流離、艱難困苦的時候,失去了君主夫婦的風度,是極其可憐和可敬的。”?十四個“包圍”?其實“不輸夫妻倆之儀”恰恰說明勾踐有愛國之誌,而吳王夫差因為傲慢看不出這是壹個危險的信號。作者塑造勾踐的形象,意在說明只要努力,堅決不努力,那麽國家死後還是可以復興的。這也是明朝自我學習的壹面歷史鏡子。因為這是壹個歷史事實,因為這個事實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來揭示的,也因為這兩個形象在鮮明的藝術對比中相互輝映,所以作者所揭示的興衰原因和歷史教訓都異常鮮明和具體。這就形成了強大的藝術說服力。

作者的另壹個重要思想是從作品中人物的安排上透露出來的,即國家興衰的關鍵。除了皇帝重“器”之外,還要看宰相的“調和”,“賢”必須輔之以“聖”。嶽之興、吳之亡,與、有很大關系。這是兩個相反的角色。

吳國的艾博在劇中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他簡直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嚴嵩畫像。作者的安排頗有深意:嚴嵩謀殺了夏衍,獲得了誣殺刑部尚書楊繼繩的第壹記錄,明世宗聽命於他,收受賄賂,大肆貪汙。當時外敵入侵嚴重,東南有日寇,北方有安達入侵。嚴嵩的兒子嚴世蕃竟然與敵人通奸。只要把艾博的形象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考慮,就可以看出,嚴嵩的奸臣行為在艾博的形象中有所體現,他誣陷吳元,從事副茶事務,橫行國家,收受賄賂。這個歷史上的博博,其實就是壹個戲劇化的燕歌。當時的觀眾看到這個形象,不可能不喚起與現實的微妙聯想。

範蠡是劇中與艾博形成鮮明對比的形象。他是作者理想中的聖人,作者對國家和民族的抱負主要通過這個人物來體現。他足智多謀,忠誠,雄心勃勃,靈活多變。每當有危機,他就出來設計應對,化險為夷。在嶽瀕臨滅亡的時候,正是他提出了忍辱負重以求生存,早日振興國家的主張。從此,壹切都按照他的策略進行,甚至各種滅吳的招數,如賄賂伯伯、勸越王嘗糞、挑撥夫差與吳的關系、把夫差與石混為壹談、供奉神木、誘導夫差花錢大興土木等,都出自他的策略。他非常警覺。回國途中,勾踐被赦免。還提醒他“趕緊往前走,免得他變了”。吳在自己設計的陷阱中壹步步走向毀滅。難得的是越王勾踐能夠識人用人,充分信任範蠡,說明他是壹位聖人。範蠡不僅是壹個智者,也是壹個忠臣。石室為奴,仍不廢君臣之禮,故聖賢與聖賢相得益彰。這是作者的最高政治理想。這種理想狀態不僅與劇中的夫差、伯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折射出了明朝奸詐君主的醜惡嘴臉。

中國美女是作者關註的另壹個人物。作者超越了“女人是災難”的傳統觀念,賦予了她愛國的品質。吳國滅亡後,她被禮遇接回越南,並受到勾踐、嶽夫人、和的“感謝”。歷史上的美女恐怕也只有妳這麽隆重的接待過了吧。漢代的趙閆飛、陳朝的張麗華、唐代的玉環都以滅亡告終。而石就不壹樣了,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但作者選擇了唐代杜牧的說法,兩人都和壹起去太湖劃船,也不知道做了什麽。它給了她壹個壹塵不染的詩意家園,反映了作者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文人“美是災難”的偏見。

範蠡的不成功固然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尚的人格境界和最理想的英雄行為,但也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對政治紛爭的恐懼和蔑視以及對榮辱變幻的虛幻感覺。這是作者對明朝政局動蕩的心理反應。全劇結尾,盤湖是心態最鮮明的寫照。他認為

勾踐這個人,“可以和* * *,但不能和其同樂”,“鳥飛了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看透了封建帝王總是和某個人有關系,和某個人沒有關系。這是他的深謀遠慮:“少待,怎知今日之範蠡非昔比?”為了遠害全身,只有隱居:“若早離塵,回首可怕弩危。”他帶著壹種無處不在的沈浮感飄然而去:“啊?看到各地的盛衰,很難過。誰在笑吳?”壹切都是那麽虛無縹緲:“人生如此,何況繁華與浪費,富貴與富貴如浮雲,世事如兒戲。我只希望世上的夫妻是妳和我。”寫的是範蠡,其實是作者心態的寫照。激烈動蕩的政局讓世界榮辱興衰,往往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變幻莫測,壹切都顯得那麽不穩定,那麽不可預測。知識分子的懦弱心理,承受不了這種虎視眈眈的現實。他們常常想從榮辱的漩渦中走出來,夢想壹個快樂的藏身之處。於是壹艘船,帶著理想的情侶,消失在五湖之中,變成了迷人的玫瑰花壇。這是泛湖壹個理念的內涵實體。是明中葉以來壹直處於恐懼中的政治現實在作者心目中的曲折反應。

《浣紗記》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種與“自然派”相悖的藝術特色,在當時很有代表性。“自從梁伯龍出來後,那是鞏俐的開始。蓋齊生於嘉隆,是七子之會,“尚華滅”和“雨村去化”壹詞有壹定的道理。“七子”復古文學思潮在當時影響很大,浣紗註重文字的雕琢,缺乏生動性,可能是受“七子”影響所致。但需要註意的是,《浣紗》有其生動的壹面,不同於《玉君》《雨荷》的堆砌典故——當時稱之為“澀澀風格”?明代徐福卓的《曲論》?。不難理解浣紗華麗的措辭。華麗作為壹種語言的藝術風格,是與具體的生活和戲劇內容相適應的,不應該被排斥。”《浣紗》是壹部語言優美、形象生動的古典戲曲佳作。如遊春、送別、大外、采蓮、吳旭、潘湖等。,其中有不少段落,在抒發感情、渲染環境、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都相當精彩。”《遊春》出來了,寫的是範蠡在山上欣賞風景:

每村農事急,溪水處處斜,雲霧繚繞,景色令人印象深刻,山如畫。我爭春裝酒,沈湎山居,壹曲水紅花。

場景生動如畫。刻字自然流暢,無斧痕。春天很美,山川很靜,讀起來仿佛置身於環境之中。再如《采蓮》,Xi石為吳王獻唱,采蓮的歌詞是借來的,隱隱傳來緬懷的傷感:

秋江岸邊的蓮子很多,采蓮的女兒唱著船歌,溫室裏的荷花真的很整齊,很整齊。賽前唱綠波,恨不能長莖取藕,斷了傷手。什麽時候找到伴侶,他們就不能回頭了。

從字面上看,是關於采蓮的,但裏面卻有著濃濃的相思之痛,場面和諧,十分親密。“我恨不能長出壹莖藕來”,而“藕”又與“偶”聯系在壹起,表示我無法與範蠡結成良緣。下壹句“更斷絲傷我手”的意思是蓮莖斷絲不斷,象征著無盡的情愫。梗紮手,意味著痛苦的離別。最後兩句說她和範蠡相距甚遠,不能壹起回老家,激起無限感慨。非常漂亮。這是壹種姿態。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描述。因此,認為《浣紗記》的語言是壹堆亂七八糟的典故,被視為“玉君”之類的說法並不準確。

幾部劇的人物和場景描寫生動獨特。寄子、飛報、聯盟、吳旭各有特色。《送子》講述的是吳元父子悲壯離別的感人故事。如今,昆曲舞臺經常上演。《武虛》的表現手法很新穎。它寫道,福查被越南士兵逼入絕境,他處於休克狀態。叫出在陽山被他殺死的公孫勝的名字,場面回蕩,令人動容。寫傅茶生前復雜的心理活動,細膩而寫實。總的來說,《浣紗記》雖然在藝術上沒有達到壹流水平,但也不是壹部死板的作品,明人的評價還是有失公允的。

結構松散是其主要缺點。《間斷性流長》和《曲造》。“梁伯龍?陳郁?就像《浣紗的故事》壹樣,再慢也沒有筋骨,沒有收藏……”徐福卓對屈論的評論壹針見血。全劇幾乎沒有壹個* * *是按照劇情發展來描述的,給人壹種又長又亂的感覺。說明作者在這個龐大的主題面前缺乏切割結構的力量。

《浣紗記》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壹部重要劇目。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把文人唱的昆曲搬上了舞臺;就劇本身而言,也是壹部有成就的優秀劇。它突破了明代傳奇狹隘的愛情題材,將政治現實的歷史故事引入戲劇,拓展了傳奇的表現領域。在內容上,這壹巨大而復雜的歷史事件為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昆山派作為壹個獨立的藝術流派,有其鮮明的特色和代表性。要了解中國戲曲,就不能忽略浣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