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又名老子。
史記老費列傳:老子[2],姓李,名爾。出生於公元前571年農歷二月15,生日:石矛陳賡二月十五日。陳愉?古縣李湘鄉曲仁裏,現位於太清宮鎮。《道德經》全書五千字,八十壹章。他靠修道長壽,大概活了160多歲。或者超過200歲。與孔子(551-479)同時代的孔子,20多歲。公元前535年?在527?515?501年?486年,孔子幾次問老子,說老子“還是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李明兒,本名柏楊,又名老聃。經過大量的專家研究和考古發掘,最終確認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裏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史料中的具體名稱也相當不完整。“關陵尹Xi說,兒子會被藏起來,會為我寫壹本書。所以老子著書立說,講了五千多字的道德。”漢書《老子·張炬》共81章。前37章是《陶靜》,後44章是《德經》,所以有《陶德經》之稱,非常推崇文言文。
楚竹書竇忠良《老子道德經》
現在能看到的原版是《老子》,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這本竹簡《老子道德經》是最原始最樸素的版本。
1973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是學者看重的。
《道德經》常被歸為道教。其實哲學上的道和宗教上的道是不能混為壹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三清至尊神之壹,又稱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應該說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上面說的哲學也不能涵蓋《道德經》的全貌(修身、濟世、治國、出世)。
《道德經》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中國歷史上壹些朝代的治國方略,如西漢初年。它可以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壓力,對中國早期的穩定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歷史上《道德經》被很多人註過,甚至有好幾個皇帝都為它做過註釋。老子雕像
唐朝貞觀二十壹年(647年),《道德經》被翻譯成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親筆書寫《老子》。日本著名使者邀請老紫晶和老子的“佛像”回國,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道教被認為是主要經典之壹(道教有三部奇書,《道德經》、《華南真鏡》和《易經》)。
《道德經》是春秋末期周守藏的藏官老子(李詠)所作。高涵勸誘老子西遊,函谷關尹邀其寫五千字的無上經,即此書。
《道德經》原是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玲創立了五米豆之道,以老子為祖,尊老子為君。他以《老子五千篇》為正典創立了道教,教導那些對道教感到遺憾的人,並對《老子思想》做了註釋,從宗教角度解釋《老子五千篇》。從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是壹部哲理詩。《莊子天下篇》包含了它的宗旨:以此為精,以物為粗,以積為虛,獨居神府。.....無所建,主之以太,以謙卑為表,以空不滅萬物為真。總的來說,他是站在天人合壹的立場上,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最高原則加以研究,以此為終極,發明了修身養性來治理政治和其他。正所謂“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人類要從大地中取法,研究道的起源和本質。道的原理有兩面性:無物和兩面性。道往往是缺席的,無名的,無形的,在天地鬼神之前,是天地萬物之始。道常在,生天地萬物,用之無窮。道的原理貫穿於萬物之中,表現為萬物相對而存在的根本規律,物極必反,終有所歸。而且有用,往往建立在無中生有,“無中生有”。聖人人體無道,道自然是無為,以此修身,靜而無欲,無心而空,不自覺,自負而不執,成功而不生,善良而節儉,修行去中國,以此治天下,做到“無為而教,無字”,還劍,離戰,不尚賢,不貴。“反對道之運動者,為弱者所用”,故知之者,保守謙卑,失意化解,同歸於盡,以弱勝強。道家的知行觀、政治觀、倫理觀總體上是脫離舊體系的。如果儒家經典說“要空,要靜,要信”,“要靈,要柔”,“要玄”,那就是道家各種修煉術的根本,如聚心、坐忘、心服、內丹等。道教被引為神仙生命理論的起源,如“返本”、“復生”理論中的“長生不老”、“死而不死”,內丹術為內丹煉成真、與道教融為壹體起到了哲學基礎。泉州清源山老君巖
《道德經》這本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中國古代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和政治上的團結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索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鉆研古老智慧的細節。
《道德經》版本眾多,以下《道德經總版(王筆本)》最為常見。此外,郭店出土的竹簡《老子》殘卷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現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風,是當今大多數學者所高度重視的,有竹簡《老子》《古本派》作為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