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是國畫的深刻嗎?

是國畫的深刻嗎?

欣賞壹幅國畫,往往是以妳能不能“看懂”來判斷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麽?看起來像嗎?畫家畫這個形象的寓意是什麽?如果所有的回答都回答了,就認為妳懂了;如果妳不能回答他們,就認為妳不懂。這種方法是傳統的講故事方式,對畫作的欣賞往往過於依賴“文藝”的描述。這樣來欣賞中國畫,壹般來說,工筆寫實的作品比較容易欣賞,因為具體真實,屬於可理解的範疇。

但是如果是廣泛的。寫意尤其是水墨寫意更難欣賞,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妳看不懂,也無法知道作者的意思。當然,普通人這樣欣賞國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的像、清晰的時候容易引起聯想,產生* * *感。但我們必須明白,壹幅國畫的好壞,並不是用“似”或“不似”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言,我們衡量壹幅畫的好壞,或者說我們欣賞壹幅畫。首先,不在於是否喜歡,而在於畫的主題,或者說畫中所放射出來的壹些觀念、思想、情感,是否能牢牢抓住觀者的心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使人從中得到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所有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意象與非意象只是達到壹個作品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像與不像不能作為衡量作品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麽,畫家是怎麽來看畫的呢?就中國畫而言,看壹幅畫壹般就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就中國畫而言,就是先欣賞其“神韻”或“形似”,再看其筆墨趣味、構圖、設色、筆法等等。最後看其形狀,即是否像或“相似”。這種“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繪畫的本質,因為“神韻”是壹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往往是中國畫家追求的目標。

當然,從繪畫中體會壹種“神韻”並不容易,不僅需要壹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還需要壹定的中國畫基礎知識,尤其是壹種通過“畫”訓練出來的“感覺”。所以,要欣賞好中國畫,必須具備各種才能和藝術修養。

藝術欣賞需要經歷審美感知、審美領悟、審美創造三個階段,中國畫也是如此。

美感要求我們直觀地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能從作品中感知到什麽?畫的喜不喜歡,色彩的明暗,線條的流暢或笨拙,表情的細致或寫意等。總之妳自己要憑直覺冷靜感受。

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領悟。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義、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藝術形式和技巧的理解;對作品內容和主題的理解;以及對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這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壹步步思考:畫的內容應該表現什麽?是如何表達的?采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表達主題?同時通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的贊美還是苦澀的諷刺;透過畫面的氛圍,體會畫面的情調:深沈或大膽,樂觀或悲傷。我們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特點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這壹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結束,還有審美創造的階段。即經過審美感知和理解,在對作品進行審美欣賞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通過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豐富聯想和發展,進而塑造新的形象。

這樣妳才真正得到了啟蒙和教育,國畫欣賞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式欣賞國畫(或其他畫),仔細嘗試壹下,看看能否有所收獲。

欣賞中國畫,掌握中國古代繪畫評價的基本原則——

“六法”是必要的。

“六法”是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齊的著名人物畫家和藝術理論家謝赫提出的。謝赫擅長肖像畫和仕女畫。據報道,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聽寫技巧接受訓練。然而,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主要取決於他的理論貢獻。他的《古畫目錄》初步奠定了中國繪畫理論的完整體系,提出了繪畫的藝術標準——“六法”

“六法”的內容有哪些?包括傳神神韻、骨法、象形應答、色彩搭配、商位、轉寫、觸寫六個方面:

生動的魅力:魅力是什麽意思?是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被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稱為“神”。氣韻生動是指形象的精神氣質是活潑的、生動的、突出的。也就是說“形神兼備”,中國畫的要求不僅是描繪物象的形狀,還要表現其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鳥也有精神。達到神似,才能傳神。許多畫家認為,沒有魅力的作品不能稱為繪畫。當然,要表現藝術形象的生動性和真實性,即魅力,也離不開其他五種方法。傳神神韻也離不開構圖立意和筆墨技法,所以和其他五法是壹個整體。其他五種方法也離不開生動性,否則就成了壹個缺乏靈魂的純技術性的東西。

骨法筆:骨法原指人物的外貌特征,後指壹切被畫物體的輪廓。用筆是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技法。壹般來說,骨筆的使用是指如何用筆墨技法恰當地描繪出物體的形狀和肌理。如果把氣韻生動理解為“神”,那麽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形”,這與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密切相關。“形”的描寫是借助筆墨寫成的,但寫形只是壹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表現“神”。

對象的象形表現:即畫家在畫對象時,要符合對象的本來面貌,用造型的方式表現出來。換句話說,描述事物要以壹定的客觀事物為基礎,作為支撐,不能隨意主觀臆斷。即客觀反映事物,刻畫對象。但作為壹門藝術,在尊重客觀事物的前提下,我們也可以選擇、概括、想象、誇張。這可以說是指壹種創作的態度和方法。

分類著色:指色彩的應用,即根據不同的對象、時間、地點應用不同的顏色。中國畫對色彩的運用與西洋畫不同。中國畫喜歡用固有色,也就是物體本來的顏色。雖然也註意了壹定的變化,但是變化很小。

營業地點:指構圖。管理是指構圖的設計方法,是根據畫面的需要來安排形象,即通過文章的布局來體現作品的整體效果。中國畫歷來重視構圖,要講究主客關系、呼應、真實、簡約、疏密、隱蔽、不勻。

傳、摸、寫:意為寫生、臨摹。寫生真人,臨摹古代作品,是壹種學習自然,繼承傳統的學習方法。

對於畫家和繪畫來說,六法是最高要求,壹般很難完全達到。各擅長壹節就夠了。我們了解和掌握六法,便於我們了解古人評價繪畫的標準和側重點,從而客觀地看待祖國的藝術遺產,我們在欣賞國畫時也會從中得到壹些啟示。

能否欣賞中國畫是衡量中國人是否有藝術品位的標準之壹。欣賞中國畫需要欣賞者具備壹定的知識、天賦和風格。

壹幅國畫要先看,布局要和諧。是否有作者的個人風格,意境,意趣,應該是深遠的。意境或趣味是觀者對壹幅畫的最初印象,好的意境或趣味讓觀者想去細細品讀。任何好的筆墨技巧都是為表現意境或情趣服務的。風格是中國畫家區別於其他畫家的特征,也是檢驗壹個畫家成熟與否的標準。國畫大師的作品都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布局是繪畫的策略,也是繪畫表現的最關鍵部分。如果左邊畫壹塊巨石,右邊畫壹只鳥,再加壹些草,在下面題寫幾個字,畫就完成了。即使筆墨精美藝術,布局不當,畫面失衡,讓觀者感到不適,也不是成功的中國畫。大師潘天壽的畫,非常註重意境。壹山壹石壹蟲壹鳥,無不顯示著萬物的生機和大自然的詩意。他的畫充滿了危險、奇異和多樣性。通過各種意象,在激烈的沖突中壹壹化解,最終畫面平衡和諧。他的偉大畫作氣勢磅礴,奇幻絕倫,常常給觀者以震撼的美感。

其次,看造型和線條。形狀太不當,人不像人,山不像山,樹不像樹。就算版面好,臺詞好,也還是不精彩。造型要合理,線條要自然生動。然而,自然生動的線條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格,有的很美,有的很古老,有的很簡單,有的很粗,有的很優雅。這些線條通過表現不同的意象,會產生不同的美感。在這些線條中,壹定要有書法美感。壹般來說,吳昌碩的線條是古拙的,齊白石的線條是蒼老的,潘天壽的線條是凝重的,範曾的線條是飄逸的。

沒有書法功底的國畫作家,往往線條軟弱、油滑、稚嫩,這些線條所表達的形象內涵大大貧乏。這種畫常見於旅遊景點或工藝品商場,大量畫技低下的國畫作者創作了大量劣質庸俗的國畫,極大地敗壞了國畫的聲譽和市場。

看墨水顏色的變化。有些不好的畫往往是部分黑,沒有任何變化,墨淡而不空靈。壹幅好的國畫講究黑的五色:焦、濕、厚、重、清。焦墨畫只適合寫生方便,收集山水素材可行。沒有人的焦墨山水能成為中國畫的上品。作為壹幅完整的中國畫,焦墨畫的魅力大打折扣。就像張定的焦墨風景畫,讓人覺得口幹舌燥。齊白石的素描花鳥寫意,意趣悠長。他非常擅長使用墨水、水和顏色。他手中的畫筆在生活中變化無窮,讓欣賞者幾十年後仍能感受到畫面的濕潤。湖南農村曾經有壹位農民花鳥畫家王寒山。他的畫氣勢磅礴,布局合理,蒼勁有力,但他變化不大,壹直在走。他不擅長用水和用色,畫面有生氣。他說“我們要給足夠的墨水和顏色來畫畫”,但他給的太多了。他經常看到自己的照片是黑色或紅色的。他的畫風格很濃,但畫的不高。

中國畫以墨為主,色彩次之。好的中國畫,要做到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因為國畫不寫實,所以色彩不能太寫實,不能和黑線表現的對象不協調。在壹般的色彩中加入壹點淡墨,使色彩沈穩而古雅。範曾畫人物的時候,臉上的顏色並不全是粉色,帶著淡藍色的花,底色也是帶著朱子的藍花,甚至還加了壹些淡墨,都是為了色彩的高古。如果臉是白粉和曙紅,背景的植被是綠色,巖石是花青或赭石,那就俗氣了。工筆花鳥畫和人物畫也要講究輪廓的線條和物象的色彩。好的國畫的設色,或沈穩,或古風,或飄逸,不能像油畫或水彩畫壹般設色。在有色彩的中國畫中,筆墨部分不要畫得太多,要留些東西來表現色彩,而簡單的水墨畫則盡量多寫,添色就成了多余。

最後看標題和印章的構成。碑文看書法功力和書寫內容是否精美,印章很有講究。封面位置合適就是錦上添花,封面位置不合適就是佛頭。

畫作裝裱的話,要看裝裱工藝,絹紙的搭配,畫面是否平整,長寬是否和諧。畫畫框的時候,可以欣賞畫框的材質是否精美,做工如何。畢竟壹幅好畫裝裱不好是很可惜的。好像壹個大師穿著爛衣服,風神就遜色很多。

外觀:

初看國畫,不要欣賞簡單的畫面,還要看下面的物品是否精美。

畫家:

壹個畫家的作品可以顯示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家的具體。我們經常主觀地批評畫的質量,這是受畫家影響很大的。

書法:

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之壹就是書法。中國畫往往配有詩,詩是畫的靈魂。有時候壹句詩,如畫龍點睛,為畫作增色不少。畫中的書法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畫面。書法不精通的畫家大多不敢落款,雖然只有簽名,但也能看出其好壞。

印章:

畫面上有各種常見的印章:畫家印章、簽名人私章、錫箔印章、收藏者印章、欣賞者印章、鑒定人印章等等。各種印章的刻制者、印刷內容、印章位置等。都是經過評估的。特別是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收藏家、鑒賞家的印章,可以輔助鑒別真偽。

框架:

國畫的裝裱比較獨特,常見的有紙和絹兩大類。如今,水洗、絲綢裝裱更加精致。邊緣的顏色、寬度、重量、連接和安裝都很有講究。現代日本貼片機別有風味,對現代貼片機方法有影響。好的裝裱能把壹幅畫襯托得更漂亮、更昂貴、更大方。

框架裝飾:

如果通過壓鏡將畫隱藏在玻璃框下,框邊的材質、顏色、大小對畫的美感有很大影響。近幾年北美的畫師多以西式框飾代替中式裝裱,也是相當可觀的。

內涵:

中國人對書畫的欣賞不僅僅是表面的,還有作品與作者的關系。

技能:

他從事書畫的時間越長,表現出來的功力越多,這是初學者無法掌握的。尤其在書法上,老將蒼勁有力,蒼勁有力。在國畫中,它的線條、設計和意境也顯示了作者的技巧。所以生活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往往會有和年輕畫家不壹樣的表現,這種表現就是技巧。

布局:

布局看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心目中的天地,表現在畫面布局上。中國畫和西洋畫有很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就是“留白”。國畫不加底色,所以留白很多,但疏、密、聚、散,就成了留白的布局。在空白處,有人用書法、詩詞、印章等填充空白處。,還要把它弄空,這樣從布局上就能看出作者特別的地方。

學習:

實力和布局見圖。至於作者所受的教育,對他的作品影響很大。所以中國素有“文人畫”之稱。著名的文人,他們的作品是不同的,是壹種“書卷氣”學習是畫家和畫家的區別的條件之壹。

字符:

西方畫家常常以浪漫不羈、與人遊戲為樂。而欣賞者只看他的畫,忽略了畫家的私德。中國的人不壹樣。不道德的,臭名昭著的,犯大罪的畫家或書法家,即使書法藝術精湛,也沒人問津。曹操、秦檜等奸臣的作品高懸,嶽飛的《還我河山》、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匾額。

詩:

書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著大師的心聲。壹首好詩也能體現作者的內涵和學識。好的壹句話也成就了書名的點睛之筆。最難得的是作者可以不抄襲別人的舊作,為自己的畫面寫詩,更是絕無僅有。至於書法,臨摹壹首古詩,別人只看它的字,因為內容不是作者的聲音,而是古文臨摹,缺少作者的靈魂。

印章:

無論文字還是繪畫,往往都有“壓角”的篇章。所謂壓角,就是畫面或者書法的空白邊角。印出來的字有時候對字畫影響很大。我們也可以從印刷文字中看出作者的心態或者當時的環境。好的印章,加上好的刻刀法,把字畫蓋住,為作品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