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前的古朝鮮時期,朝鮮半島上壹千年只使用漢字,只有漢字可用。在韓語發明之前的1000年裏,漢字壹直是朝鮮半島上唯壹的書寫系統。韓語發明後的400多年裏,漢字壹直是朝鮮半島的官方書寫系統。事實上,不僅朝鮮半島如此,古代東亞也是如此。漢字曾經是東亞文化圈的通用語言,所以這個地區常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中葉發明韓語的時候,歷時400多年。那是壹個以漢字書寫體系為主,朝鮮文字體系為輔的時代。當時所有的官方文件、外交文件、歷史著作、學者文集,甚至人名、地名、路標、招牌……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只有壹些民間書籍、信件、小說和歌謠是用朝鮮文字寫的。
漢字和韓文地位的根本逆轉,直到19年底才真正發生。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開始下降,失去了在東亞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又因為朝鮮被卷入世界潮流,民族主義開始覺醒。
這種變化在朝鮮半島的報紙用字上反映得很清楚:1883年,第壹份政府報紙《首爾訊報》只用漢字出版;1886,改首爾周刊,漢字韓文混排;1896年,韓國第壹家民營報紙《獨立新聞》創刊。1898年,第壹份日報《每日新聞》創刊,也是朝鮮語。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雖然韓國的文字政策經常動搖,偶爾也允許出現漢字,但韓語的地位從未動搖,在樸正熙(前總統樸槿惠的父親)時代達到頂峰。但由於漢字在朝鮮半島已經使用了近兩千年,其影響早已滲透到民族語言中,所以禁止漢字雖然看似愉快,但也帶來了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