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氣滯血瘀證簡介

氣滯血瘀證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定義4氣滯血瘀證癥狀5證候分析6氣滯血瘀證治療6.1療法6.2處方療法6.3食療6.3.1推薦食材6.3。2推薦食療偏方7關於積聚的參考資料8附:1治療氣滯血瘀證的方劑2治療氣滯血瘀證的中成藥3氣滯血瘀證的相關藥物1拼音qì zhì xuè zǔ jī zhèng。

2英文參考文獻氣滯血瘀證中醫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3氣滯血瘀證的定義(氣滯血瘀證的Amas * * * ent病[1])指氣滯血瘀之積。積證初起,積軟而不堅,堅而持久,以腫痛、苔薄白、脈弦為常見癥狀[2]。

4氣滯血瘀證癥狀氣滯血瘀證患者腹部腫塊軟而不堅,堅而痛,舌質暗,舌苔薄,脈細[3][4]。

證候分析:氣滯血瘀,痹阻脈絡,積成塊:氣滯血瘀,脈絡不和,積成塊,所以腫痛既見,又定。病從初起,日積月累,軟而不堅。脈弦為氣滯之象。[3][4]

6氣滯血瘀證的治療6.1治療方法氣滯血瘀證應以理氣活血、通絡散結為主[3]。

氣滯血瘀證應采用理氣活血、散結化瘀的方法治療[4]。

6.2治療氣滯血瘀證的方劑,可用金鈴子散[備註]:金鈴子、延胡索、石消散[備註]石消散(太平惠民合劑方):以五靈脂、蒲黃為主方。方中金鈴子疏肝理氣;胡璇活血止痛;石消散用於活血化瘀,氣血循環。總的原則是無痛,積物可散。[3]

如果氣滯血瘀較重,伴有感冒癥狀,可用大杞芪湯(醫學概論):青皮、陳皮、桔梗、藿香、肉桂、甘草、三棱、莪術、香附、益智仁、大棗。方中青皮、陳皮、桔梗、香附、藿香行氣散結,肉桂、三棱、莪術溫通血脈,軟化散結。[3]

如果妳看到冷,暖痛,舌苔白膩,脈沈,就是外感寒的表證。宜宣表、理氣、疏郁、祛滯。烏雞散【備註】烏雞散(太平惠民和濟方)可用:白芷、陳皮、厚樸、當歸、川芎、白芍、茯苓、桔梗、蒼術、枳殼、半夏、麻黃、幹姜、肉桂、甘草、生姜。本方集解表、散寒、祛濕、化痰、行氣、利水、活血、通絡、溫中、止痛諸藥於壹爐,治療壹系列始因外感、氣機不利而受阻的證候,並逐漸消散。如果長期堅持,就沒有效果。[3]

6.3食療6.3.1推薦食材氣滯血瘀證患者推薦食用桃仁、紅花、川芎、木香、香附、丹參、玫瑰花、川牛膝等。[4].

6.3.2推薦食療處方[4]

1.牛膝玫瑰花茶,牛膝9g,玫瑰花9g(雙鮮),紅茶3go,三昧粗粉,沸水沖泡10分鐘,隨時飲用,每日1劑。

2.川芎煮雞蛋雞蛋2個,川芎9g,黃酒適量。鍋置火上,加水300mL,加入雞蛋和川芎同煮。雞蛋煮熟後取出,去殼,放回湯中,文火煮5分鐘,加入適量黃酒,出鍋。吃雞蛋喝湯。每日服用1劑,5劑為壹療程。

3.黑豆紅花飲黑豆30g,紅花6g,紅糖30g。將黑豆和紅花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熟透,撈出黑豆和紅花,留汁,加入紅糖攪拌均勻。每次服用10 ~ 20ml,每日兩次。

4.將桃仁、桂魚洗凈,桃仁6g,澤瀉10g,桂魚250go,與桃仁、澤瀉壹起,加入蔥、姜等調料,壹起燉。吃魚喝湯。

7關於積聚(腹部腫塊[5],Amas * * ent和積聚[1])是疾病的名稱[6]。是指以腹部結塊、疼痛或腫脹為特征的疾病[1][5]。看黃帝內經的五變。

積是病積和病積的統稱[6]。腹部結塊、不動,並伴有脹痛或刺痛稱為積聚[5]。氣聚於腹,攻逃腫痛,以間歇運行為特征,稱為聚[5]。積和積有不同的條件和病機:積是有形的,是固定的,痛是固定的,病屬血,但屬臟;聚則無形,聚則散則無常,痛則無處可尋,病屬氣,為腑病[3]。

積為臟病,五臟病,積為腑病,六腑,故又稱五積六積[6]。

雖然積和積在病情和病機上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病因病機是相同的,所以壹起討論[3]。

積累類似於痢疾成癮等其他綜合征[6]。

《醫學概論》等書中有把積滯作為男科疾病,把腹塊作為女性疾病的[6]。也有從部位區分的[6]。

在現代醫學中,肝脾腫大、腹盆腔腫瘤、增生性腸結核等。各種原因造成的大多屬於“積累”的範疇;胃腸功能紊亂和不完全性腸梗阻引起的包塊與“聚”密切相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