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三國誌》在史學上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三國誌》在史學上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三國誌》在史學上的成就和貢獻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壹是三國並列為書,開創了紀傳體國史的典範。東漢末年,由於軍閥割據,魏、蜀、吳最終分裂。記錄這壹時期的歷史,把三國並列成魏、蜀、吳三本,符合當時的歷史現實。魏、蜀、吳三本書,加起來就是壹本書——三國誌。由於這種分合的特點,說它是壹部傳記式的民族史是很實際的。第二,編年是根據歷史時期的特點,不受朝代年數的約束。《三國誌》也是壹部斷代史,它記載的歷史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建立和滅亡是不同的。魏國最早建立。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第二年劉備稱帝,第三年孫權稱帝。第壹個滅亡的國家是蜀國,公元263年被魏吞並。兩年後,魏被取代,金朝建立。最後壹個滅亡的國家是吳,他在公元280年投降了金。陳壽寫《三國誌》的時候,就正視了這個歷史現實。所以,突破極限的起點可能不是曹丕開國,而是從漢靈帝末年開始,往前追溯近四十年。這很有見地。

第三,材料精挑細選,歷史事件的詳細安排互見,少有矛盾重復之嫌。在敘事方面,《三國誌》對歷史事件有嚴格的安排。同樣的事情,各取所需,既避免了重復,又充分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第四,該書言簡意賅,回味無窮,形象生動,為傳記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歷史學家,如果沒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是寫不出歷史名著的。陳壽從小就被稱為“豐富多彩的人”。陳壽對《三國誌》有壹個整體的看法和對待。三國時期歷史復雜,三個政權並存。如何在史書中恰當地反映這種情況,頗費苦心,陳壽處理得恰到好處。《三國誌》以魏為中心,為其帝王立紀,也是符合歷史現實的。同時,陳壽分別為蜀、吳著書,與無關。三本書單獨是國史,合在壹起就是三國誌,反映了三國的歷史情況。陳壽也能在敘述中隱瞞真相而不失記錄,宣揚美好而不隱瞞缺點。陳壽生活的時代,各種政治關系錯綜復雜,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交織在壹起。陳壽努力以曲折的方式反映歷史真相。《三國誌》對漢魏關系有些諱莫如深,但其所指雖微而不偽,其他地方也透露了壹些真實情況。如《荀列傳》、《董昭列傳》、《周蘇列傳》等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況。陳壽雖然對蜀漢有好感,但並沒有掩飾劉備和諸葛亮的過錯,寫下了劉備個人對張羽和諸葛亮濫用馬謖的怨恨。這也是好歷史人才的壹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