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求竹書編年史(歷史上周朝的史書)。

求竹書編年史(歷史上周朝的史書)。

竹子編年史

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

此書原書名不詳,後人將記載的歷史事件按年代順序排列,稱為“年表”,原書又稱為“竹書”,壹般稱為“竹書年表”,也稱“紀中紀年”、“紀中溫孤”或“紀鐘書”。

晉太康二年(281)相傳鹹寧五年(279)或太康元年,薊縣(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人不準挖掘當地古墓,發現了壹批寫在竹簡上的古籍。

盜墓賊“不管,常散”,燒竹簡看管財寶。

後來政府去了,就“不小心藏書,廢了,不全了。”

《竹書年譜》是比較完整的壹部。

這些竹簡從薊縣運到都城洛陽,晉武帝命荀胥、鐘淑玲、書監何焦負責整理。

竹簡長二尺四寸,用墨汁書寫(或稱“漆書”,又稱墨書),每冊40字。

當時對簡牘的文字有不同的看法,壹個叫“小篆”,壹個叫“柯鬥字”,壹個叫“古文”,應該是戰國時期比較規範的文字。

整理工作首先是對照竹簡,然後是用當時的文字寫解釋,最後是寫總結。

荀胥《穆傳》提要猶存。

竹書紀年十三篇,記述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歷史,按年編纂。

周平王東移後,用的是晉國歷,三分晉國後,用的是魏國歷,壹直到今王二十年。

荀胥等人在整理時,根據《竹簡紀年》和戰國趙史書《史本》糾正了史籍中的錯誤,認為“今王”為,古墓為之墓。

當時何桂認為“年譜源於黃帝”,但這壹意見並未被完全采納,有可能只是將記載黃帝以來歷史事件的殘缺竹簡作為該書的補充收入。

由於竹簡分散,加上戰國文字“當時無法完全了解”,竹書編年的整理仍存在爭議和問題。

晉惠帝年間,大臣魏亨又在搞“改考”,還沒做完就在壹次統治者內部鬥爭中被殺。

他的朋友舒朗-xi繼續他的工作,“帶著疑問解釋這些竹書,它們都有正義的證據”。

魏衡和舒曦“考據”的部分內容,也可以從現存竹書紀年的佚文中看出。

如荀胥、何焦認為“今王”是,魏亨、認為是魏安立王。這些古墓也分別被認為是魏襄王和魏安立國王的墳墓。

佚文中有“梁安諾(李)王九年(張儀)卒”,這是根據魏亨、的“考正”版本。

因此,當時有兩個版本的《竹書紀年》:第壹個解釋版本和原始版本,也可稱為《潯河本》和《舒威本》。

原考可稱為“紀抄”,《竹書紀年》就是其中之壹。

但後來壹般都是荀和本。

隋書?《史記》載有壹卷竹書異國,似乎是後人根據兩部不同的書進行的校勘。

《竹書誌》中有許多與傳統記載大相徑庭、與史實接近的地方,如“太甲殺伊尹”、“文定殺”、“* * *伯與”等。

此外,其中壹些與甲骨文和金文相符。

紀年記載“(殷)祖義為中宗奪皇位”,與《史記》中的中宗太武和《殷本紀》不同,但與甲骨文中“中宗祖義”的稱謂完全壹致。

史記記載的戰國時期往往混亂矛盾,如齊國吳,《六國年表》和田的《萬世甲》,都是說他在位六年,年表寫的是十八年,晉和侯記載的是陳武十四年,證明年表是正確的。

清代朱友增和同時代的陳、楊寬重新編修的《戰國年表》,基本上是以竹書紀年為基礎的。

年譜對於研究先秦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也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

這座古墓位於吉安縣,不在杜威大梁。這應該不是魏襄王或魏安立王的墓。出土的古籍有《易》等,史書《國語》、《索玉》、《年表》與近年長沙馬王堆墓公布的類似,可能是魏國貴族墓葬。

《編年史》的作者應該是魏襄王時代的歷史學家。

《竹書紀年》原簡可能在永嘉之亂中已經失傳,但《初釋》和《原考》仍在繼續復制和流行。

這本書壹直存在到唐玄宗開元年間。

宋代的《崇文穆宗》、《翟軍讀誌》、《知齋書錄解》都沒有記載,大概是從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逐漸失傳。

元末明初明中期的竹書刻本,由《春秋戰國紂王誌》所載,通稱為“今本”。

清代錢大昕等人稱其為明代偽書,姚振宗對隋書典籍的考證推斷其為明代嘉靖年間天壹閣主人範欽的偽書。

南宋初米羅的《路史·國名史》電子註引用了《晉國十二年年表》,除多了壹個字外,與現在的版本相同,所以現在的版本最晚出現在南宋初。

自清代以來,許多人根據現行版本研究竹書編年史。

嘉慶年間,朱友增的《紀中紀年村鎮》開始對晉代以後的書籍古註中所引用的佚文進行整理和考證,稱之為“古本”。

此後,王國維在《竹書》的基礎上編撰了《竹書誌》,範也編撰了《竹書誌》。

1981年,方世明和王秀玲重新編著了《古竹書年譜》,有了新的考證和補充,並補充了王國維的《現代竹書年譜》,這是現在比較完整的壹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