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金石學的守護者

古代金石學的守護者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麽深刻,曲折,反復。即使相隔幾百年,也能在某個空間相遇,連在壹起,命運相同,看似相似。

代名詞皇帝李煜是南唐皇後。他賞盡了金陵的花,賞盡了煙雨,卻在汴梁留下了“宛若壹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哀怨。李清照,後有代詞,是千古第壹才女,名喚汴梁,才情天下第壹,卻在金陵寫出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萬千感慨。

時間是停滯的,空間是凝聚的。或許,在遼闊天空的某個角落,皇帝的話後,他正在賞花品茶,對著月亮唱著風吟,又或許,在聽著那如菊似水般綿長的往事。

常常記起亭子旁小溪邊的亭子,直到夕陽西下,陶醉於美景而流連忘返。總是玩到盡興而歸,卻輸給了朱峰泳池深處的泳池。怎麽劃壹條船出來,不小心,卻嚇了壹群奧盧。

很多人都是從這首充滿田園生活的詩中知道李清照的。

李清照,易安居士,1084年生於山東章丘(今濟南)明水鎮。他的父親,李,在朝廷任職,他的母親,王,在李清照出生六個月後,帶著無限的不舍和眷戀離開了人世。不久,李又娶了另壹個王,王的孫女。好在後母王盡職盡責,愛著李清照。在親生父親和繼母的呵護下,李清照慢慢長大,像掌上明珠,晶瑩剔透,散發出溫暖的光澤。

被稱為春城的濟南,清澈幹凈,柔和無憂。對於李清照來說,這個明水鎮是壹個她自娛自樂的世界。似水的田園造就了水的柔美和純凈,加上李有意無意的培養和熏陶,李清照從小就超越了壹般的孩子,對文學和詩歌非常喜愛。

1089年,李清照隨父母遷居汴梁。北京的豐富、繁榮和激動極大地開闊了她的視野,在壹個安靜的地方吸收了時間的禮物。幾年過去了,壹個在明水劃船的孩子,已經長成壹個亭亭玉立如春花般嬌嫩的少女。女孩子剛長大的時候,心裏的漣漪會蕩漾開去。往日的清純俏皮也變成了少女的春花秋月,帶著淡淡的柔情。

她(他)註定是壹對。婚姻在妳不經意間的壹聲聲嘆春惜秋中,充滿了妳。

那壹年,她十八歲,嫩如水,微風拂面,美如朝霞;那壹年,他二十壹歲,風度翩翩,為人正直,富有詩意。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人生到底想要什麽?那壹夜,燭光搖曳,陰影重重。面紗撩起與視線相撞的那壹瞬間,她確定他就是她那麽想念的人,他也清楚地看到,她就是他愛上的人。

那壹天,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那個時候,她(他)盛開,她的(他)組合如雨露般透明清澈,愛情在我內心最深處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她(他)就像影子。她(他)深信對方是她百年耕耘的美,是她余生最美的花,最亮的月。

歲月的平靜往往是短暫的,美好的瞬間往往是又壹段苦澀的醞釀。

宋徽宗,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在詩書畫上造詣很深的皇帝,政治混亂,缺乏清明。就像他瘦弱的身體,美如竹竿,卻在人間找不出皇帝的豪情、膽識和野心。

新老兩黨在朝鮮爭權奪利,控制著朝鮮的政治事務,相互欺騙,劍拔弩張。李清照的父親李和趙明誠的父親趙廷智都死於朝野之爭。

這個時候,首都的繁華對於她(他)來說只是喧鬧,不再是那個溫暖的家。飽受世態炎涼和離別之痛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回到了青州老宅。

青州比北京更優雅安靜,淡泊不凡。書房叫“歸堂”,臥室叫“怡安室”。李清照夫婦又回到了飲酒賭書,詩詞歌賦,藏古藏今的悠閑生活。在閑聊中找到壹片凈土;在樂趣中,享受愛情的滋潤。

草是那麽綠,花是無邊的紅,酒是癡情的醉,人是不壹樣的紅。心更近,愛更深。李清照在青州又壹次找到了夢裏的美與香。她想:和他共度壹生,詩情畫意,金石為開,也是最美的人生。

二十四歲到三十八歲,李清照在青州留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青州是她心中的天堂,美麗的生命之地。《金石錄》的手稿也是在這裏編的,是她(他)的心血,也是愛的見證。

就李清照而言,他什麽都滿意。對於趙明誠來說,到了不惑之年,還是想在朝廷施展才華,獲得更高的價值。青州畢竟太冷清了。

最後如他所願,趙明誠被任命為萊州。不知道是長期的在壹起,還是清州的冷清,讓他失去了當初的愛情。他走的時候,沒有帶走視他為唯壹的李清照,甚至沒有壹個像樣的告別,就去了萊州。

李清照悲痛欲絕。他走了。青州已不是當年的青州,留下的只有無奈和悲傷。幾個月後,李清照來到萊州,但所見所聞更多的是落寞。趙明誠經常出沒於鳥兒歌舞的地方。真的很浪漫,充滿笑點。

他不再是她日夜思念的那個人了。他不再是壹個英俊健康的年輕人了。心與心之間有壹種說不出的裂痕。* * *欣賞、閱讀、調侃只能是偶爾的美好畫卷,是壹種奢侈。萊州在煙霧的微光下是那麽的蕭瑟,孤獨,冷颼颼。

公元1124年,又壹紙調令,李清照隨趙明誠前往子洲。子洲稍微安慰了李清照破碎的心,她(他)重新專註於舊書古籍、金石學的研究考證,卻少了很多笑點。也許,在萊州和子洲,李清照會時常想起她所熱愛的青州,淚水常常模糊她的雙眼。

花開之後又雕零,風平浪靜之後,又是壹波三折。在紛擾與紛爭中,美麗只能是瞬間的煙火,輝煌過後,便是縹緲的塵埃。

1125,金兵的鐵騎破壞了北宋的邊防。

1126,汴梁城淪陷。

1127年,惠帝、秦帝被俘,史稱“靖康之恥”。

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空氣中卻彌漫著無奈的哭聲和鐵騎的聲音。春花不再紅,春雨不再柔。那個春天比秋天更悲傷,更淒涼。當時,趙明誠的母親去世了。失魂落魄的趙明誠再次獨自離去,卻把身後的事留給了李清照。

濃煙滾滾,嘶鳴震天,滿目瘡痍。李清照壹路上看到了太多的淚水,太多流離失所的人,但她不在其中,南下尋找壹絲希望。

1128、李清照帶著大量古籍、字畫、金石學來到江寧。見面的那壹刻,夫妻淚流滿面,無話可說。李清照明白,汴梁明水,青州,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夢裏看到大好河山。

江寧成了她的新家。江南,小橋流水,青石幽幽,但此刻在李清照眼中,卻也是絕色而詩意。街頭巷尾都是背井離鄉的災民,辛酸和哭喊充斥著江寧的每壹個角落。

這時候,李清照心裏壹定想到了李後主。字後,皇帝接見。在這個曾經人頭攢動的金陵,沒有詩壹般的花香,只有“壹江春水愁”和“庭院深深思”。

歷史的起伏還在繼續。在江寧負責守城的趙明誠,既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也沒有載入史冊的勇氣。江寧叛軍兵變,他棄城而去,失去了文人的氣節,辜負了人民的期望,成為他在千年歷史中抹不去的汙點,人生的敗筆。

李清照作為壹個詞人,壹個女人,為國破家亡而努力,為哭而奔走,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壹生摯愛的他,卻沒有勇氣挺直腰板,棄城而走,失了心,失了義。

李清照憂國憂民,天下第壹,但當時沒有她施展國家權力的空間。她不能上法庭,不能參與決策,只能通過詩歌的吶喊,警醒世人。她知道趙構不是壹個英明的國王,但她只能寄希望於他,希望他有壹天能夠努力工作,去北方,收拾舊山河,回到故都。

1129年,李清照、趙明誠西行至池陽。途中,他們過了烏江,留下了“至今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憤吶喊,成為千古絕唱。

人生跌宕起伏,妳身心千瘡百孔,憔悴不堪,但壹個浪頭還沒消失,另壹個更大的浪頭又無情地向妳襲來。剛到池陽,又有朝廷的任命到了,趙明誠被任命到湖州辦事。趙明誠頭也不回,疾馳而去,向東。她知道他想洗刷自己的恥辱,為國家做貢獻。

只是此行還是太倉促了,池州,只剩下李清照孤獨的身影。日復壹日,我終於等到了他的信紙。她急切地打開趙明誠的信,卻發現他病了,叫她馬上去建康。當建康看到趙明誠,骨瘦如柴,奄奄壹息,李清照淚流滿面,傷心欲絕。

8月18日,趙明誠去世。他走了,留下她壹個人。以前鳳冠和官袍,高頭大馬,沒有得到壹輩子在壹起。趙怡文明成曾經告訴她,他曾經傷心過,恨過,但他畢竟是她的丈夫,是他壹生的摯愛。從此,再也沒有人為她撐傘,為她遮風擋雨。這壹走,便是人間與陰間永不相見的時候;這種告別太痛苦,太殘酷;這壹死,河山未復,魂魄難歸故裏,還有她(他)們對石頭的記載,也未定稿。......

太多的話,我還沒來得及說,太多美好的生活,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

建康,壹個曾經蒼茫輝煌的城市,在李清照筆下卻是壹個很悲傷的地方。況且,建康已經不健康了。她只好繼續南下,拖著傷痕累累的心來到南宋都城臨安。畢竟還有壹個皇帝在那裏,哪怕光線暗淡,也有壹點光亮。

現實的無情並沒有就此止步,瑟瑟的秋風還在抽打著枯枝敗葉。

李清照在臨安認識了張汝舟。張汝舟道德品質低劣,汙穢不堪。在那壹年的汴梁詩詞大會上,李清照因為不準追她,而被羞辱為“女人出現在公共場合,是不道德的”。臨安,壹個遠離家鄉的城市,此時的李清照太需要壹個人的陪伴,來化解心中的痛。畢竟她只是壹個弱女子。

在張汝舟的不斷欺騙和弟弟李偉的壹再勸說下,李清照坐上了紅轎子,嫁給了張汝舟。但婚後不久,張汝舟不僅搶走了她的錢財、文物和古籍,還多次虐待她。壹個才女,壹個詞人,身心都受過苦的李清照,不能再受那麽多苦了。無奈之下,她起訴了張汝州,打贏了官司,卻也因此鋃鐺入獄。

這壹次她傷痕累累時的感情努力,徹底熄滅了李清照心中最後的火花,結束了她對愛情的最後壹念。

她捧著趙明誠寫的《金石錄》,痛哭流涕。時光仍在流逝,花開花落,春天來到了秋來。人生的軌跡是有限的,她幾乎沒有時間哀嘆和悲傷。李清照整理了壹下混亂的心情,想著過去的點點滴滴,看著金石錄的手稿,想著她的趙明誠,他還有未竟的事業。又壹次,她晚上點燈,沒日沒夜地查《金石錄》手稿。墨香四溢,滿屋飄香。

公元1134年,李清照窮盡壹生的深情,完成了《金石錄》的續篇,為後人留下了又壹部深情巨作,為後人所稱道,流芳百世。

公元1156年,73歲的李清照帶著對親人和祖國的無限向往離開了人世。壹代才女易終於走完了她曲折、坎坷、悲涼、含淚的壹生。從此,她不再悲傷,不再痛苦。在世界的另壹邊,有壹個滿園春色、花香的花園。沒有悲涼,沒有硝煙,沒有國破家亡,只有碧水明月,有詩有石,還有秋之菊,雪之李,壹池鷗。

明代楊慎《詞品》中有壹句話,“宋代詩人易安,亦稱冠,故宜衣冠,宜由(秦觀)與黃九(黃庭堅)而戰,不可只由閨閣而戰”。

清代沈倩曾評論說,“李後主為男,李易安為女,這才是時代的本來面目”。

198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李清照的名字命名了壹個水星隕石坑。

回顧李清照的壹生,久久不能平靜,感慨萬千。童年的純真,少女的心事,明朗的愛情,故國的情懷,世事的無常,愛恨離別伴隨了她的壹生。他愛梅子,梅子,芬芳淡泊,傲然立於雪中,盛開於冬日,芬芳獨享,但他要經歷徹骨的寒冬,那梅子和芬芳卻是孤獨的。

李清照的詞前期清麗淡雅,細膩溫婉,常寫嘆春惜秋,居閨閣,後期悲涼,寫離愁思祖國。壹個女人,深切關註國家的榮辱、前途和未來,是非常高尚的,對中國後來的文學文人的影響可謂巨大,被譽為“詞中皇後”、“詞中派”、“千古第壹才女”。

她去了,但她壹直在那裏,就像深邃天空中的水銀,永恒,明亮,耀眼。她留下的詩詞,帶著芬芳的文人情懷,像明水的清泉,清澈明亮,映出古今的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