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歷史悠久,歷代畫家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其中許多是精美的藝術品和珍貴的文物。幾千年來,人們因為各種原因制造了許多假貨。所以在傳世的書畫實物中,魚龍混雜,真偽混雜。對於每壹個熱愛書畫的人來說,無論是研究、欣賞、購買還是收藏,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辨別真偽。書畫贗品的鑒定是與書畫贗品聯系在壹起的。據記載,南朝時,有人偽造二王的書法,唐朝時,張易之讓人偽造名畫。然而,在五代以前,這種故意偽造是罕見的,人們復制和復制古書畫主要是作為傳播和研究的手段。到了宋代,商業空前發展,字畫成為高利潤商品,壹些大城市出現了包括字畫在內的文物市場。例如,在汴京索國寺的市場上曾有壹家專門買賣字畫的店鋪,於是造假牟利的現象就更加普遍。北宋米芾聲稱,他看到的宋初李成的畫,只有兩幅是真跡,其他300幅都是贗品。據宋代記載,米芾本人曾假冒古書畫騙取他人原作,造假之風可見壹斑。在這種情況下,書畫鑒偽的研究變得非常熱門。當時很多畫家學者都以鑒賞著稱。他們在討論歷代書畫作品時,經常會提到真偽的問題。南宋趙西嶽所著《東田魯青》是我國第壹部以辨偽為主要內容的文物鑒賞著作,其中《古書畫真跡辨偽》和《古畫辨偽》專門論述書畫辨偽。從書中,我們可以從藝術風格、紙絹、筆墨、版式、裝幀、印章等方面辨別真偽。比如在李的畫上,“幾乎沒有筆滯,凡是字跡重的都是贗品”;論畫風,“古畫直,即使長八尺,復畫也。橫畫始於蔑克裏斯父子(米菲、米友仁),非古”;論墨色,“古畫為黑色或淡墨,以塵為墨。有壹種古香,很可愛。如果是假作者的話,大多是黃色的,但是很亮,不塵封。這個可以區分。”到了明代,偽造字畫更加盛行。當時不僅有個人造假,還有專制假畫的作坊。相應地,人們更加關註字畫的真實性。曹昭元、王作增新增加的葛沽註釋有《論古畫》、《論古墨》,較前人更為廣泛和深入。博大精深的《尊聖八記、顏獻卿鑒賞筆記》中有“以紙墨辨帖真偽”和“畫家鑒賞真偽雜說”,對《新葛沽姚櫓》進行了多方面的補正和補充。此外,很多描述書畫的書籍,也不時涉及到辨偽的問題。自清代以來,書畫作品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名人字畫不僅是壹種可供欣賞和裝飾的文物,還被視為可以儲存和保存的珍寶,甚至經常被用作賄賂和饋贈,成為謀取官位和疏通關系的手段。這就使得字畫的銷售更加紅火,價格也與日俱增,所以造假的規模更大,手段也更加高明。因為字畫的真偽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經濟利益和公務活動的成敗,所以和字畫打交道的人,如畫家、收藏家、古董商等,都非常重視辨別贗品的問題。當時關於書畫鑒定的討論和作品很多。由於歷史考證和古玩鑒定的發展,人們鑒定書畫的方法更加完善,指導思想更加正確。例如,錢泳曾提出獨立思考、多看物體的基本原則,否定了過去流行的“抓賊辨假”的方法。這說明清代的書畫鑒定已經逐漸形成了壹個比較完整的體系。民國時期,書畫鑒偽的方法更加先進,水平也有所提高,更加制度化、學術化。相關專著、專著不斷出版,辨別假貨的知識更加普及。當時在政府古玩展覽和博物館中有專門的人員從事字畫的系統鑒別和鑒定,在日益壯大的古玩行業中出現了壹大批善於鑒別和鑒定的專家。也有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了專著,比如趙茹珍的《古玩指南》,裏面有壹篇專門論述字畫偽造與鑒定的文章,至今仍有壹定的參考價值。解放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和文物博物館的發展,包括書畫在內的文物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書畫鑒定走上了科學化、系統化的道路。許多從事書畫鑒定的專家不僅虛心吸收了前人的經驗,而且創造發明了許多東西,再加上現代科學手段的應用,如用紅外照相法以極小的反差顯示圖片、印跡、墨跡等,使書畫鑒定的研究更加完善。他們的辨偽工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完整精密的方法,精辟準確的判斷,都是前人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