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經書,上至兩晉,下至宋元,大部分是唐代的文字,其中有許多是由經學家和年月題寫的,為人們了解唐代經典及其書法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目前,國家圖書館是全國收藏敦煌經書最集中的地方,南京博物院有30多部敦煌經書。因為這些經書歷史悠久,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每壹部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收藏經歷,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學術價值。
南京博物院藏敦煌經書的時間跨度從北魏到五代,大部分是唐代作品。這些作品有1,500年的歷史,最近的有1,654,38+0,000年的歷史。中國的經書除了壹部以外都是草書,大部分都是楷書和渭北書。這批佛經的內容主要是佛經,如《蓮花生經》、《佛教三十七經》、《大乘經》、《瑜伽大師地心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大乘經》等等。這批經書中還有老子的《道德經》抄本和春秋以後的官話抄本,在已發現的敦煌經書中較為罕見,其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不可低估。此外,唐代有兩部用回鶻文寫成的經書,在所發現的敦煌經書中並不多見。這些經文大多保存完好,最長的壹部有500行,長達24米。
南京博物院的敦煌經卷來歷也不壹般。1936年,北平歷史博物館並入中央博物館籌備處,調撥的珍貴文物中,有四部敦煌經卷。1942年,中央博物館組織工作人員前往甘肅省敦煌縣,搶救出12敦煌經卷。建國初期,華東文化部劃撥11部不同來源的珍貴敦煌經卷給南京博物院收藏研究。此外,晚清著名文學家、實業家、收藏家劉鶚的後人劉厚澤,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及其弟榮,已故南京博物院女院長曾,著名書法家,著名畫家、古玩收藏家秦谷柳等都將自己收藏的敦煌寫本捐贈給南京博物院,使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敦煌寫本更具歷史、人文和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