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人沒有給他們的作品加標點符號。他們是靠什麽來解讀句子的?

古人沒有給他們的作品加標點符號。他們是靠什麽來解讀句子的?

雕版印刷的出現使書籍的印刷更加方便,但書籍的印刷仍然沒有斷句,通常以句號(。)作為壹句話的結尾;句中聲調的轉移和停頓用讀號(,或,)表示。

古人把這種對文章的閱讀和切分稱為“章句之學”,而正確的標註不僅能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原意,也顯示了人的基礎知識修養。

同時,有些書和文章也會用“句”、“讀”等漢字作為標點符號。即在文章每句話後加“句”或“讀”字斷句,起到停頓和轉折的作用。

在雕版印刷中加入句子閱讀以便讀者理解文本含義的做法始於宋代。約克《九經三傳演變舉例》說:“監制諸書,無句可讀,惟唯書之本,必傷亭中書校之風,學者明之,惟讀經必只壹句,而有益於周。”

不管標點符號是讀者加的還是文案加的,至少在秦漢時期,標點符號基本形成,然後逐漸演變成各種新的標點符號。即便如此,古代的標點符號還是比較有限的,主要是圈出來的。直到民國時期才有了真正的新標點符號,直到清末,很多印刷品還是沒有標點符號。

古籍中沒有標點符號,但我們的祖先斷句能力很強,這大概是讀書學習的基本節能之壹。但實際上中國從先秦時期就有了標點符號,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只是這些符號沒有統壹的標準。

比如戰國時期的竹簡中可以看到“└”符號,通常表示壹篇文章的結束;再比如“▄”的功能,它結合了現代的逗號和句號來表示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