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哪本介紹普洱茶的書好?

哪本介紹普洱茶的書好?

據唐代陸羽的《茶經》記載,唐代以前中國就有很多茶學文獻。唐代陸羽《茶經》出版後,有關茶業的專著越來越多,直到近代,不下200種。從唐代到清末,已發現茶業書籍100余種,包括《茶經》、《茶譜》、《大觀茶論》等綜合性書籍,內容涵蓋茶葉栽培、茶葉采摘、茶葉品評、制茶工具等。也有專論壹個或幾個內容的茶,如“炒茶”的泡茶用水,和“茶具圖片”的泡茶和飲用器具。還有壹類地方茶書專門論述某壹地區、某壹名茶的歷史、生產情況、茶葉特點,如《東西茶試錄》,專門記述福建建安茶。

《茶經》是唐魯豫寫的,寫於公元758年左右。內容分為3冊,10節。第壹冊第三節:“壹源”論述了茶葉的起源、名稱和品質,介紹了茶樹的形態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環境的關系,指出了土壤、茶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作用。還提到了在湖北巴東和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兩個工具”說說茶葉采摘加工的工具。詳細介紹了19種制作餅茶工具的名稱、規格及用法。

“三創”講的是茶葉的種類和采集加工的方法。指出了采茶的重要性和要求,提出了適時采茶理論。描述了制作蛋糕茶的六個過程:蒸、搗碎、成型、烘焙、串制和包裝。根據外觀和顏色的均勻性,將餅茶分為八個等級。中卷第1節:“四器”寫煮茶、飲茶的器具。詳細描述了28種沏茶器具和飲茶器具的名稱、形狀、材質、規格、制作方法和用途,並討論了器具對茶湯質量的影響。還討論了不同地方茶具的質量和使用規律。

第二冊第六節:“五煮”記述了沏茶的方法和各地的水質,記述了餅、茶、湯的配制,重點講述了焙茶的方法,焙茶和煮茶的燃料,泡茶的水和熱,以及煮沸的程度和方法對茶湯顏色和風味的影響。指出茶湯的白色濃沫是其精華。

《六飲》講的是飲茶的習俗,描述了飲茶的起源、流傳和習俗,提出了飲茶的方式和方法。《七事》講述了當今茶的故事、起源和功效。記述了唐以前與茶有關的史料、傳說、軼事、詩詞、雜文、方劑,“八果”評論各地所產茶葉的品質。描述了唐代茶葉的起源和品質,並將唐代全國茶葉產區劃分為八個茶區:每個茶區所產茶葉按品質分為上、中、下、下四級。

《九觀》講的是茶具中哪些茶具可以省略,什麽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工序,煮茶、飲茶的工具或器具。比如在深山茶場采摘制作茶葉,可以簡化七種工具。《十圖》提出茶經的內容要寫在素絹上,掛在座位旁邊,使茶經的內容壹目了然。

《茶經》是中國第壹部系統總結唐代前後茶事的綜合性茶經,也是世界上第壹部茶經。作者詳細收集了歷代茶葉的史料,記載了個人的考察和實踐經驗,闡述了唐代前後茶葉的歷史、起源、功效、栽培、采集、煎制、飲用等。它是中國古代最完整的茶書,為茶葉生產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

《茶經》除了唐代陸羽最早的著述外,明代還有徐渭(公元1575年左右)、張謙德(公元1596年左右)、秦煌(公元1635年左右)的著述。此外,宋代的周姜在1012年撰寫了《調色茶經》,明代的孫大萬在1588年編纂了《辨茶經與水》和《茶經集》兩部書。清代陸廷燦於1734年撰寫了《續茶經》及附錄1三卷(見下)。潘思齊著有《續茶經》20卷。《煎茶之書》是張湯·心有寫的,大約在公元825年出版,有1卷。

《采茶記》唐·《采藥記》成書於公元860年左右,北宋時已佚失。只有歧視、成癮、改變、辛酸、因緣五大類六項,註釋不足400字。

《十六湯》是唐素鳳寫的,時間不詳,約900年前。原文引自《清路易》第四卷。從書中的文字來看,看似遊戲文字,但對沏茶的方法、茶具、茶湯的評價仍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茶記是宋才祥寫的,寫於1051。蔡襄自序:由於陸羽《茶經》沒有記載福建建安的茶葉,丁偉宋代茶圖只論述采制之事,至於茶葉煮制試驗,則寫了《茶錄》。分為兩部分,全書不到800字。

《東溪品茶記》是宋松子安寫的,寫於1064左右。作者寫這本書是因為丁偉宋朝和蔡襄有關於建安茶的未竟事業。全書約3000字,第壹篇是前言,第二篇是總敘、焙名、茶病。

《品茶錄》為宋、所作,約1075,約1900字。作者提出了茶葉采收不當對品質的影響以及如何鑒別和評價茶葉品質的十大理論。《大觀茶論》為宋代惠宗趙霽所作,成書於1107。大觀是惠宗的稱號。大觀初年,惠宗撰寫了《茶經》,後人將其命名為《大觀茶經》。全書約三千字,內容包括茶樹的種植方法,采茶、蒸茶、壓茶、制茶、鑒別茶制品的時期和方法。以陸羽的《茶經》為基礎,結合宋代的變化進行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