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溝銅礦靶區位於秦嶺唯壹的獨立中型銅礦——銅廠銅礦的西北延伸部。礦床研究表明,銅廠銅礦床具有典型的造山型礦床的兩期控礦特征,銅礦化過程主要受中、新元古代海相基性火山巖礦床和石英閃長巖(881 ~ 840Ma;王偉等,2011)受兩期侵入體改造控制。中元古代海相基性火山沈積伴隨著火山沈積成礦活動。基性火山沈積巖富含銅,銅等成礦物質在後期蝕變過程中沈澱,為成礦提供了物質來源,而工業礦脈嚴格受晉寧侵入體改造控制,為成礦物質活化和遷移提供了熱動力和構造空間。
徐家溝靶區的基本成礦地質條件與銅廠銅礦基本相同。地層為蝕變細碧巖和片巖細碧巖。銅廠銅礦控礦斷裂向西延伸至徐家溝靶區。破碎帶主要由強片巖細碧巖、蛇紋石、片巖和破碎白雲巖組成。礦區出露的巖漿巖有蛇紋巖、片巖、輝長巖和少量石英閃長巖。巖石主要成分為陽起石、鈉長石和少量黑雲母,蝕變礦物為綠泥石和綠簾石。金屬礦物主要是磁黃鐵礦,其次是黃鐵礦、黃銅礦和少量黝銅礦。主要礦化蝕變帶有褪色、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矽化和褐鐵礦化。巖石(礦石)的地球化學分析表明,SiO2 _ 2、MgO、CaO、Na2 O、Al2O3、MnO、P2O5和As的含量減少,而Fe2O3、FeO、P2O5、S、Cu、Zn、Mo、Sb、Bi、Co、Ni和Ba的含量增加,尤其是Cu。
1:50000分散電流掃描結果表明,該銅礦田是壹個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金、銀、鈷組合的多元素富集區。1:25000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在徐家溝地區圈出壹條以銅為主要成分,鉛鋅金銀組合的異常,異常長1600m,寬1000m,銅濃度(100 ~ 200) × 60。
根據基本成礦地質條件分析,結合地球化學異常,認為徐家溝是類似銅廠銅礦的找礦靶區。
2.找礦靶區的勘探與驗證
利用綜合勘探模式,合理安排和實施了該區的找礦工作。首先進行了地球化學異常檢查,進行了地質和地球化學原生暈聯合剖面、地表地質填圖和探槽。結果在探槽暴露的破碎帶中發現了銅礦線索。隨後沿控礦斷裂帶進行了密集探槽,未發現新的礦化。據此,作者認為徐家溝靶區可能存在半隱伏礦床。
在初步了解礦床埋深的基礎上,將適合尋找淺部硫化物礦體的地表激發極化掃描面投入礦區,結果在礦區發現了3個激電異常帶。其中M ⅰ異常帶長於1700m,寬於30 ~ 100 m,Ms值壹般為5% ~ 10%,最高值超過40%。m ⅱ異常帶長1200m,寬20 ~ 30m,Ms值壹般為5% ~ 10%,最高值超過19%。m ⅲ異常帶長700余米,寬約100米,Ms值壹般為5% ~ 10%。三個異常帶集中在含礦薄片的物理化學細碧巖帶,走向與破碎帶壹致,強度高,連續性好,反映深部可能存在硫化物礦體。
根據目的區破碎帶的產狀和激電異常,首先設計鉆孔驗證地球物理異常,結果所有鉆孔基本開采完畢,其中ZK3005見第四段礦體,累計厚度17.52m(圖6-26)。之後在井中進行鉆孔充電,以追蹤礦體的延伸,並根據井中的異常充電進行鉆孔設計,在預測的目標區取得了較大的找礦勘探進展。
通過對靶區的核實,礦區內共發現三條銅礦化蝕變帶,從南到北編號為ⅰ、ⅱ、ⅲ,主要分布在郭家溝組中段的細碧巖中,分別受F11-1影響。1號礦化蝕變帶圈定11礦體,其中1-5號為主要礦體,1號礦化蝕變帶內礦體呈層狀或層狀,礦體上下壁圍巖均為片狀鋰雲母。目前工程控制礦體長度570米,礦體最大延伸340米,水平厚度3.70米,平均品位0.97× 60。在2號礦化蝕變帶初步圈定了兩個礦體。
通過重點地段勘探,初步得出332+333+3341銅礦資源量超過5.4×104t,礦石量554.8×104t,平均品位0.99×10-2。
綜合預測,南徐家溝礦帶(即銅廠銅礦控礦斷層F13西延段)與黃泥梁礦帶成礦條件相似,礦區深部未得到有效控制。銅廠閃長巖體南部外接觸帶基性火山巖分布區也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綜合預測,該礦區銅礦找礦遠景可達(10 ~ 15) × 650。
圖6-26徐家溝銅礦30線剖面地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