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五世紀印度僧伽羅人收藏的。在書的最後是作者的後記六頌。頌後說:“尊者僧伽羅竟造《狂花蠻》。”《瘋狂的花人》是這本書的原名。宋元明初本有300多字,說佛祖封了王蛇城裏的竹園,對梵天不同流派的500人說此經,與僧伽羅語頌不符,明顯是後人所加。這本書的寫作是印度寓言文學的鼎盛時期,也是著名的五卷本(婆羅門學者為教導貴族子弟而寫的梵文寓言集)的流行時代。可謂是及時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現在也沒有發現。
這本書的譯者請印度華人納皮蒂做僧伽羅的弟子。聰明好記,他能把大小經相乘背出十幾萬字。他把僧伽羅語收集的上百個比喻全部學會,深刻理解它們的含義和主旨。他於南齊建元初年(479年)來到建業,住在皮力葉寺。他在永明十年(492年)九月十日翻譯了這本書,同時翻譯了《長者經》壹卷和《十二緣經》壹卷。後在建業直管寺成名,中興二年(502)死於直管寺。
這本書屬於十二經中比喻的範疇,每壹部都由比喻和規律組成。比喻是壹個簡短的寓言,佛法是這個寓言中所表現出來的訓誡。這些寓言主要是描寫幽默的事情,非常尖銳諷刺,也可以拿來當笑話。僧伽羅在後記中說:此書以笑釋佛,如苦藥、石蜜。雖然破壞了蜂蜜的口感,但主要是為了治病。先講段子,再講佛法,比如先吃藥,用酥補身子。段子含佛理,如赤田藥裹葉。希望讀者可以服用佛教的赤田藥,拋棄笑葉。但本書各篇所描述的寓言,可能是先民流傳,後為佛學者所應用。除了這本書,還有姚勤和鳩摩羅什翻譯的《論語雜記》壹卷和《論語雜記》兩卷。書中關於治鞭傷瘡、蛇頭蛇尾鬥、扮演長輩、與強盜分財的比喻,相當於《論語雜記》中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個比喻。愚者也收乳喻,見水下金影,相當於《論語雜記》第六、四十二喻。他們可能有血緣關系。但從結構上看,其余的寓言並不像本書所描述的那樣整齊。
這本書的內容,四冊當中,第壹冊是21個隱喻,第二冊是20個隱喻,第三冊是24個隱喻,第四冊是33個隱喻,* * *是98個隱喻。以壹百個隱喻的名義,說到它的龐大數字。然後總結每個比喻的趣味性,可以分為三類:
1.其中煩惱的處理方式有十種:(1)對於貪欲,有七種比喻,如十六灌甘蔗,十七債半錢;(2)對於生氣,有四種比喻,如第十三說人喜歡生氣,第四十八說野樹幹用來折樹枝;(3)妄想,比喻十九,如八山羌盜官財,九嘆父德。有兩個隱喻,分別是第二十六個男人的眼睛隱喻,第七十個男人的祖母的果實隱喻,(6)第三十個牧羊人的隱喻和第三十五個寶鏡隱喻,(7)第六十壹個梵天弟子的創造隱喻和第六十二個病人吃野雞肉的隱喻,(8)邪見的治療。
2.其中,治惡行的方法有四種:(1)治吝嗇,比喻有四種,如第二愚人奶比喻和第六十五、五百喜丸比喻;(2)治過犯,有十八比喻,如六子死停在家,十四殺商拜天;以及(3)治邪生,還有以梨為首的第三種。
3.其中有兩種含義:(1)虛義,如第四十九子爭、第五十二子藝妓之樂,(2)四喻,如第二十二子跳海、第二十四子沸胡余。
總結這本書的趣味,就是要治煩惱,勸布施,持戒,凈化生活,勤勤懇懇,同時出世,無我,乘風而行,所以是壹部大小通吃,乘風而行的作品。譯文風格簡潔明了,在中國古籍中算得上是絕美之作。
這本書單行本有1914金陵刻字處,分上下兩卷,是魯迅的斷句,用自己的錢刻的。1926王品卿修改更名《瘋狂的花人》,上海出版。魯迅曾題詞,曰:“嘗天竺寓言之豐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術文學常受其影響,即見於《華嚴經》譯本。明代徐苑大集《玉林》有搜錄,但卷重難得(據:玉林分580枝,取50隱喻,得27枝)。佛經有五六種,但《百喻經》是最連貫的。.....王君品清愛妙喻,因其除教戒,獨存寓言。佛經最後有壹句僧伽羅尊者所寫的“華滿精神錯亂”,用以回復本名,至今仍印成兩卷。嘗百喻,而缺兩者,疑成壹數,或引卷首與卷尾之詩為二事。這位德高望重的人提出了壹個理論。雖然他以佛法為心,把故事比作樹葉,但從文字上來說,他必須達到佛法,只是比較克制。現在沒有赤田藥,更不用說包葉子了。出界,內外自然,智者所見不只是佛說正義。此外,根據本書寓言改編的《百喻經》已分別由馮雪峰和倪海曙在上海1949和1957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