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用銅制作,長34.9厘米,寬21.7厘米,高2.5厘米。鈔版上有標明寶藏面值、發行機構、使用區域、日期、偽造處罰等字樣。是金代貞祐寶年間印制貞祐寶鈔的模板,只代代相傳。
2.怎麽了?
春秋戰國時期,金制,重62.6克。正面有壹排浮雕篆書“郢”字,其中“郢”是指楚國的都城,“郢”原本是重量單位,這裏是貨幣秤,使用楚國的板金時需要切割稱重。
3、西王賞。
明代,金,直徑5厘米,重38.7克。面對面真書直接看,背面沒有文字。崇禎十六年五月,農民起義軍張攻占武昌,稱之為西王,西王在此期間賞賜鑄錢。西方國王的賞賜有金、銀、銅三種,都是大筆的錢,是稀世珍寶。
4、紅陶包腳。
新石器時代屬於良渚文化。紅陶包胎紅中帶細沙,器口小,中間凹陷形成夾流。短頸,腹部隆起,由三只高袋足組成,腹部附有寬環柄。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5、雙龍首皇
東周,戰國晚期,長11.8厘米,寬4.3厘米。羊脂白玉,有棕浸痕。容器兩側的裝飾圖案是相同的。兩頭雕龍首,龍口微開,嘴唇微卷,牙齒外露,長耳臥於頸後,飾以細線。龍身浮雕以雲紋鉤住,下緣雕有龍爪,上部有圓孔供穿線。這種玉黃是戰國時期的群玉之壹。
百度百科-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