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服裝
滿清給漢族的服飾面貌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把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族的冠服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占江南各省,清政府下令在全國推行剃度更衣制度。清政府下令,自公文之日起10日內,所有男性壹律剃發編辮。如果有“明制,不按現行制者,誅之。”與此相適應,就要強行改變漢人的服飾風格。當時無數人因為穿漢服被殺。漢人強烈反抗清政府的命令,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抗鬥爭和清王朝壹統天下的局面,使清政府考慮做出壹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所以提出“十從十不從”,即男不從女,生不從死,陽不從陰,官不從官,老不從,儒不從佛不從道,並加以提倡。並且:官不從婚,國不從名,役稅不從語。這種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漢服的壹些特點。
壹、漢族民族服飾的風格
男士風格:
1)自“黃帝垂衣而治天下”以來,那種寬襟、寬襟、大袖、寬襟的衣服(以秦漢服飾為代表)在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等都有延續。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這是日本和服最常見的款式。
2)隋唐以來壹直流行的t恤(唐太宗李世民穿的),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和明太祖穿這種衣服。迄今為止,日本天皇在某些場合穿的服裝都是這種漢服的變體。
女裝款式相對較多,但基本款只有兩種。
1)大排扣右領(也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時期出現的大胸低胸衣,與秦漢時期的深衣不同的是,衣服分為上衣和下衣,衣服不像深衣那樣連在壹起。這兩種風格的女裝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韓國的民族服飾(女裝)都有很大的影響。
二、漢族服飾的風格
如果我們比較壹下漢族和歐洲民族,我們會發現他們在許多方面有明顯的不同。幾千年來漢族服飾的整體風格是清淡樸素。在古代,漢族的全套服裝最能體現這種風格。這種長袍的主要特點是寬袖子和寬腰帶。雖然造型簡單,但是壹旦穿在人身上,看起來就不壹樣了,可塑性很強。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這種服裝的各種原型,但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時期遺留下來的壹些人物畫中,我們還是可以窺見它的壹個神奇的特點——簡單的中式上衣附在姿態各異的人身上,突然有了壹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和流暢,讓人浮想聯翩。簡單樸素的服裝給他們增添了壹種自然的魅力。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溫柔、脫俗、超然、泰然的民族性格,以及質樸、自然、含蓄、淡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漢族民族服飾:秦裝(女裝)
弧形深衣,在秦漢時期,不僅是男人穿的,也是女裝中最常見的服裝款式。這種服裝又緊又窄,可以拖到地上。下擺壹般為喇叭形,不露腳。袖子有寬有窄,袖口多為包邊。領子部分很有特色,壹般是十字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內衣。穿幾件衣服,每壹層的領子都會露出來,最多可達三層以上,稱為“三重衣”。
左圖1漢代普通人的著裝圖為壹個穿裙子的服務員(內蒙古包頭孟家梁漢墓出土的陶俑)。左邊第二幅畫的是壹個圍著圍巾穿著長袍的侍者(河北邯鄲彭家寨出土的彩陶俑)。漢代規定不允許人們穿各種顏色的衣服,只能穿天然的亞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穿綠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加嚴格。但是在服裝的款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體系。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和畫像磚可以看出,勞動者頭戴發髻,頭戴鬥笠,手巾或鬥笠,穿的衣服幾乎都是翻領,垂至膝蓋,袖窄。
漢族的民族服飾:漢代的直衣(女裝,與曲曲不同)
漢代男女都可以穿。這種服飾早在西漢就出現了,但不能作為正裝。原因是古代褲子沒有褲襠,只有兩條褲腿蓋到膝蓋,用帶子綁在腰上。這種無襠褲,不加外套就會露在外面,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尊重人的行為。所以在外面穿五顏六色的衣服很有必要。後來隨著服裝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有了改進,出現了有襠褲。內衣改進的結果是,把深衣圍在前面是多余的,所以東漢以後,直紋逐漸流行,取代了深衣。
漢族民族服飾:唐太宗時的唐裝(男裝)李世民。
這是漢族男裝的另壹種風格——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帽子,也稱為符頭,是在漢魏基礎上形成的第壹種服飾。唐朝以後,人們在鋤頭上加了壹個固定的裝飾物,名叫“巾”。毛巾的形狀因時期而異。除了毛巾,饅頭的兩只腳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到了唐末五代,原來的軟腳變成了壹左壹右的硬腳。
漢族民族服飾:宋代服飾(男裝1)
宋代漢族男裝沿襲了兩種傳統風格:寬胸、右領、圓領。這是大排扣右領的款式。
漢族民族服飾:明代服飾(男裝1)
在明代,漢族男子的服裝風格仍然遵循兩種傳統的服裝風格,即大胸右領和圓領。這是圓領款式。(明朝皇帝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