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師從於市南”,“常與於市南論書”;前代大書法家中,他最推崇“二王”。據史書記載,李世民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記,不惜重金搜羅“王”(即王羲之)墨跡3600件。《圖書簡史》也稱他:“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擅古帖,近乎寫實。"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壹個極其強大統壹的封建帝國,在經濟文化方面,尤其是文學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壹個歷史的高峰,說到唐代尤其是初唐時期的書法,唐太宗李世民是壹個關鍵人物。他不僅是壹位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君主,還是壹位藝術造詣很高的書法家。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他致力於倡導和普及中國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法),對壹代書法風氣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喜歡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書法。我經常在業余時間抽出時間學習,經常“夜半蠟燭學蘭亭”,即使在軍中,我也寫“簡板和馬上”,執念如此強烈。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王羲之的書法,他花了很大力氣在社會上廣泛尋找王羲之書法的真跡墨跡。他拿到《蘭亭集序》原稿後,命弘文館的馮承素、諸葛瑾、韓道正、趙默等人用雙鉤抄下來,送給王公大臣。此外,歐陽詢還奉命抄寫,這就是後世流傳下來的著名的《蘭亭序》。《隋唐演義》載:“太宗為太子日,見之為奇(《蘭亭序》)。就是貴的《蘭亭集序》,最後也沒什麽意義。得知是在防司,蕭藝從越州得到,隨武德入秦四年。貞觀十年是擴充十本書給現代大臣。皇帝崩,中書命褚遂良奏:‘蘭亭受先帝器重,不可留。’所以離昭陵很近。“由於唐太宗極力推崇和提倡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對唐代的書法風格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和作用。他在《王羲之傳》中說:“詳考古今,精研篆素,臻於完美。難道只有王壹嗎?”可以看出,他對Xi的書法有著深深的偏愛。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壹時間學書法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大書法家。如“初唐四傑”(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琦)就在其中。李世民還建立了弘文館,倡導書法,並規定“藝術當官”。這壹系列措施的通過和實施,有力地培育和壯大了書法的社會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