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唐三彩的由來

唐三彩的由來

“唐三彩”是唐代流行的陶器,以黃、棕、綠為基本釉色。

據贛縣工藝美術廠原廠長張錦添介紹,並不是每個唐代都有三種顏色,但利用三色交混的釉料技術,可以做出美麗的花朵,坯體先雕刻成深色的圖案,變化無窮,色彩斑斕。

當時的生產地主要在長安和洛陽,長安的西窯和洛陽的東窯。

厚葬盛行於唐代,不僅在高官貴族中,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如此,而且已經形成了壹種風氣。

所以現在出土的“唐三彩”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被收藏者珍藏。

唐三彩在古代文獻中是找不到的,直到清末修建隴海鐵路,破壞了洛陽邙山的唐代墓葬,發現了大量的唐三彩。

古董商運到北京,引起了學者王國維、羅振宇的高度關註。出土的唐三彩復原成功,引發收藏熱。

唐代彩陶釉色很多,有淺黃、赭石黃、淺綠、墨綠、天藍、棕紅、茄紫等。,但以黃、綠、棕(或綠、赭、藍)為主色調,故稱“三色”。

擴展數據:

唐三彩種類繁多,主要分為人物、動物和器物。

人物有文官、武將、貴婦、童子、丫鬟、藝人、胡人等等。

動物包括馬、駱駝、牛、羊、獅子、老虎等等。

器皿包括容器、學習用具、室內用具等。

在古代,唐三彩很少作為日用品和陳設品,而多作為陪葬品,主要生產和流行於中原地區,供本地區大小官僚使用。

隨著唐代墓葬的發掘,大量隨葬品唐三彩問世。

唐三彩的隨葬品主要分為器皿,如碗、壺、盤、房等。還有俑,比如仕女、文人、胡人、樂師、武士、國王、馬、駱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