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太宗說的,說明民為君治天下之本,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能夠任用人才,從善如流,壹聽就改。把人當孩子,不分中國人外國人,創造了“貞節之治”。
貞觀之治指的是初唐時期出現的太平盛世。因為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采取了以農為本、減稅、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社會安定。當時的國號是“貞觀”(627-649),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壹個繁榮時期,為後來的開元繁榮奠定了基礎。
擴展數據
原文
貞觀之初,唐太宗召集朝臣說:“要做君主,首先要拯救人民。如果妳傷害人民為他們服務,妳還是會割掉妳的股份,吃掉妳的肚子,妳會死得很飽。天下安,必先自正,不自正,必受牽連,禍及人。每次想到傷害我的人不在外面,都是情欲所致。如果沈溺於情趣,貪玩享樂,就會欲求更多,痛苦更大,不僅有礙政事,而且擾民。
並回來壹個不講道理的說法,萬姓為之解體,為之怨恨,造反興盛。每次想到這些,我都不敢逃避。咨詢醫生魏徵對他說:“古代的聖賢都是貼近身體的,所以他們可以遠離壹切。昨日,楚聘戰赫,問其治國之重。詹賀修身養性是對的。楚王問如何治國,戰曰:‘未聞身治者,國之亂也。’陛下所知,與古意相同。"
翻譯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群臣說:“為君之治,必先存民。如果傷害人民來養活自己,就像割他們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當他們的肚子飽了,人就會死。欲定天下,必先正己,絕不會出現身正影子彎,上面管得好下面不太平的情況。
我常常想,不是外面的東西能傷害身體,而是對好眼好耳好鼻好口的追求導致了災難。如果壹味講究吃喝,沈湎於音樂,想要的越多,傷害越大,不僅妨礙政事,也害了百姓。如果再說壹些不合理的話,會讓人更加心不在焉,到處抱怨,背叛別人。每當想到這些,我就不敢沈溺於享樂,不敢尋求安慰。"
建議博士魏徵回答說:“古代的明君也是從身邊的自己做起,這樣才能把壹切推到遠方。過去,楚莊王雇用了湛和,問他治理國家的要點,但湛和回答說要加強修養。楚莊王再次問他應該做些什麽來治理國家。戰和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國家自己治理好了就會動亂。’陛下所理解的,確實符合古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