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張元曲《山羊李山居懷古》註釋翻譯賞析

張元曲《山羊李山居懷古》註釋翻譯賞析

張《元曲》中的山羊、驪山與鄉愁:

1.山坡羊:曲牌之名,又稱“山坡上的羊”、“蘇武節”。北曲屬呂中宮,以張可久《山坡羊飲友》為主體,十壹句,九韻,或每句話入韻。

2.驪山:在陜西省臨潼縣的東南部。

3.阿房宮:阿房宮,秦宮的名字,位於陜西省Xi市西南的阿房村。

4.壹把火把:指公元前206年65438+2月,項羽帶兵屠鹹陽,“火燒秦宮,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所以杜牧有“楚人壹炬,窮焦土。”(《阿房宮賦》)嘆。

5.纏綿:形容當前如何曲折。

6.民族:國家,即周、齊、秦、漢、楚。

翻譯:

站在驪山上放眼望去,雄偉的阿房宮已經被人放火燒了。奢華的場景現在去了哪裏?眼前只有稀疏的植被和蜿蜒的流水。現在,那些怨恨已經在煙霧彌漫的樹林中消失了。想想周、齊、秦、漢、楚等國有多少皇帝為天下而戰,又是如何取勝的?妳是怎麽輸的?不,都變成了泥土!

贊賞:

從王朝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都難逃滅亡的命運。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奪取政權而進行的殘酷殺人放火和奪取政權後的鋪張浪費。隨著朝代的興衰,是無盡的毀滅,無數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化為灰燼。

驪山(今安以東),阿房宮原宮臺遺址。杜牧在《龔放賦》中說:“驪山北築西折,直抵鹹陽”。阿房宮從驪山建起,然後直抵西鹹陽,規模極其宏大,設施豪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入侵鹹陽後阿房宮被燒毀。張途經驪山後創作了這首《驪山懷古》詩。

前三句,“驪山環顧,阿芳火了,那時哪裏來的閑心?”回顧驪山的歷史,這裏曾經是秦朝的宮殿,在被大火燒毀後,當時的舞臺、舞亭、金塊、鵝卵石都不復存在。詩人用“現在在哪裏”這個問題來強調自己對歷史上從古至今發生的巨變的感受,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話:“唯草疏,水長流。”這裏沒有過去豪華的宮殿,只有稀疏地散布在地面上的雜草,河水在那裏迂回流淌。草的缺乏和水的纏綿,增加了作者懷舊和傷今的情感重量。

第六和第七句說:“我還是討厭霧蒙蒙的樹。”周、齊、秦、漢、楚。“時至今日,秦王朝因奢侈殘暴而亡國的怨念已經消失在煙樹之間。而這種亡國,並不是秦朝獨有的。從周朝戰國壹直到漢楚之爭,誰沒有亡國?其實作者在這裏放置了壹種反諷,意思是後人忘記了前朝覆滅的教訓!元朝統治者奪取政權後,更加奢侈,完全不顧國庫空虛,社會經濟急需調整。

張對當時的形勢不滿,但想到其他國家的歷史,他覺得從奪取政權到奢侈暴力再到最後滅亡,都是封建王朝* * *壹樣的結局。杜牧說阿房宮是“楚人的火把,可憐的焦土”,作者由此引申寫道:“若勝,則成土;輸了就成土。”這句話末尾兩句句式相同的話,意思是無論輸贏,豪華的宮殿最終都會消亡,“都成了糞土”。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對封建王朝的詛咒,是對封建王朝社會歷史規律性的總結。張在另壹首詩《山羊潼關懷古》的結尾說:“興,民苦;死,百姓遭殃。”這是從人民的角度來看封建王朝的變化,它給人民帶來了壹切苦難。而這首詩是從王朝統治者的角度來說的。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都難逃滅亡的命運。作者痛批封建統治者打仗?政權的殘暴殺人放火和奪取政權後建築的鋪張浪費。雖然不如《潼關往事》的思想深刻,但也暗示了壹種歷史的必然,頗有深意。

原文:

環顧驪山,屋內燈火輝煌。那時的奢侈在哪裏?只見芳草稀疏,流水纏綿。我還是討厭霧蒙蒙的樹。國,周、齊、秦、漢、楚。贏了,都成了糞土;失去的,都變成了糞土。

創作背景: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入侵鹹陽後阿房宮被燒毀。路過驪山時,張寫下了“山坡羊,驪山懷古”的詩句。

關於作者:

張(1269-1329),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文家。他擅長詩歌和散文,以散曲聞名。代表作品有《山羊潼關懷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