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有哪些關於中國化學知識與近代歐洲化學知識融合的記載?
18世紀,中國化學知識與近代歐洲化學知識的融合也是有跡可循的。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傑作,《天工開物》和《本草綱目》兩部著作早在18世紀就傳到了歐洲,受到了廣泛的關註。直到18世紀上半葉,歐洲才真正掌握了中國的煉鋅技術。、韓國英、尹、等在華傳教士都把中國的壹些化學知識介紹給了歐洲。兩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高克思和楊,在法國師從物理學家布裏松和化學家卡代學習物理和化學。在壹篇評論荷蘭哲學家德堡烏所寫的《埃及人與中國的哲學研究》的文章中,高更反駁了德堡烏關於中國有化學知識的說法,認為中國確實有煉金術。韓國英把中國的發酵工業介紹給了歐洲,例如制造醋和從米酒中蒸餾酒精。他撰文介紹中國的朱砂和硼砂,指出:第壹,中國早在唐代就以汞和硫為原料人工合成硫化汞;其次,中國的書籍中有從植物中取汞的記載;第三,硼砂可用於焊接和凈化金屬。他還介紹了中國的釉料技術和鋼鐵工業。金基石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堿、明礬、鹽、煤、玻璃、白銅、金紙、金漆等生產和化學技術。此外,在18的最後,紀蘭寫了壹篇《中國內科、外科、化學形勢考察》的文章,介紹了中國白銅的提煉、鋅的制備、鋼鐵工業、焦炭的生產、樟腦的制備等化學冶金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