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我國歷史上曾經盛極壹時,但作為第壹部完整的唐朝歷史,卻是在壹個極其混亂的時代完成的。這部史書,現在二十五史裏叫《舊唐書》,書名是《劉邵編》。
編制
劉紹是五代末年晉朝的宰相。《舊唐書》成書於後晉天府五年(940)石敬瑭之命,完成於後晉第二年(945)。事實上,這部史書中張昭遠和韋嘉是最熟練的,只是因為這本書寫的時候劉紹掌權。按照當時的規定,壹般總理要擔任國史編纂的主編(主管),於是劉紹就成了署名作家。946年,《舊唐書》成書後第二年,北契丹大舉進攻後金,造成開封、河南兩郡數百裏荒蕪的悲慘局面,公私損失嚴重,史籍被劫在所難免。因此,修訂後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簡介
《舊唐書》保存了唐代的第壹手史料。唐朝三百年歷史,戰亂頻仍,原始史料幾經劫難,尤其是安史之亂和唐末軍政混戰,造成“時代遺風,腳下樸拙。”幸運的是,蘇宗時期舒威編撰的《國史》成為後晉編撰《唐史》的主要依據。肅宗以後,史料留存較少。尤其是之後的宣、夷、諾、趙、艾五代,連“實錄”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是因為張昭元、等人在“亂世”將各種傳聞和小說混編的書籍,使史實略有增補。《舊唐書》編纂的時候,距離唐亡只有30多年,很多史料都是直接從唐人那裏得來的。《舊唐書》保存了這些珍貴的史料。這是它的壹大好處。比如壹些傳記中的壹些句子,如“今日修行”、“登基”、“登基之初”,顯然是直接從當時的國史和記載中記錄下來的痕跡。只有直接記錄當時人的記錄,史料才顯得特別珍貴。有些傳記還采用了唐代當時人寫的“臺詞”和“家傳”。這些傳家寶,往往出自唐代著名作家之手,不僅如實地保留了史料,而且在寫法上也各有特色。趙翼《二十二史註》評論《舊唐書·馮長卿傳》為“余伯悲”“千年猶存”;裴濟寫的《郭子儀傳》“自始至終工整,無杜撰,可見唐代史家比文學還老”。在《舊唐書》的列傳中,也大段大段地引用了唐代君臣的詔令、手書和奏折。這些原始資料中有壹部分從此消失,但因為有老唐書的收錄而得以保存。正是由於這些優點,司馬光等人在編撰《資同治鑒》時,大量使用了隋唐時期的材料。另壹方面,唐朝是中國強大的朝代,多民族統壹的國家發展起來。《舊唐書》中記載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大量史料,以及他們與唐朝在中原地區的密切關系。比如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聯姻的記載,金城公主入藏的歷史記載,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諸多民族的歷史記載,都記載在《舊唐書》中。在唐朝與鄰國日本、朝鮮、印度關系的歷史方面,《唐書》也有詳細記載。其分量比其他同類正史多得多,史實也更為可靠。
歷史
但《舊唐書》只流傳了百年左右,就遭遇了厄運。從宋仁宗清代開始,北宋朝廷認為唐舊書雜而不精,命宋祁、歐陽修編纂《唐書》。這本唐書成書於1060年(宋仁宗嘉佑五年),開始“流傳於世”。從此,柳永編撰的《唐書》停止流傳。直到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經歷了478年坎坷命運的劉紹《唐書》才得以再版。後人為了區分這兩種唐書,將劉劭命名為舊唐書,而將宋祁等後唐書命名為新唐書。
因為《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都是文壇上的大文豪,後人普遍沿襲他們的觀點,對《舊唐書》的批評很多,明末顧形容為“相當復雜”。的確,它有許多缺點。但平心而論,應該說老唐叔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貢獻的。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意義
《舊唐書》研究中國的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度。這也是壹本非常重要的歷史書。關於唐代的均田制、租佃調節制以及兩部稅法都有詳細的記載,為後人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舊唐書》中包含了相當豐富的中國科技史信息。在《李誌》和《田文誌》中,有比較完整的著名天文歷學家李和壹位高僧壹行制定的《林德歷》和《大衍歷》的內容。賈丹的傳記記載了他的《隴右山南圖》、《海中華夷圖》等著作,是中外地理學家研究古地理不可多得的記錄。但是,老唐叔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出自亂世,出自多人之手,寫得很快,所以難免粗糙。有時抄寫的痕跡很明顯,甚至壹份公文在史傳中同時抄寫,造成不應有的雜亂。因為史官隊伍的不穩定,相互之間缺乏溝通,有些人物同時並列兩本傳記。例如,《楊傳》同時列在卷122和卷144中。《王秋莉傳》和《秋傳》也有類似的情況。難怪北宋初年有人要否定,宋和歐洲其他著名作家又寫了壹個。但是,如果完全否定這本書,甚至把它拿出正史,那就有失公允了。畢竟歷史給了老唐書坎坷的命運,讓它沈淪了5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