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和白也是分開的!先秦時期除外,因為文言文是從當時的口語演變而來的。換句話說,古人是用壹套語言說話,用壹套語言寫文章。說英語口語,寫文言文。妳不覺得太麻煩了嗎?為什麽不合二為壹,直接寫白話文?
古人早就想到了,之所以設計兩套語言,是因為古人發現口語變化真快!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口語差異很大!那麽如何進行跨時空交流呢?當然是設計壹套固定的古今語言,專門用來寫作的!這種語言壹旦形成,幾千年不變,那麽後人只需要學會它,然後就能讀懂先人的文章,理解其含義,這簡直就是跨越幾千年的交流!這是文言文最重要的作用!
有沒有發現,2000年後,妳還能讀到司馬遷的《史記》,多虧了文言文。如果當年沒有文言文,全部用白話文寫,司馬遷早就把口述史記錄下來,然後成書了。那我們現在拿在手裏就什麽也讀不了了!因為2000年過去了,口語變化這麽大!跟雞跟鴨說話沒什麽區別!不信的話,中學讀魯迅的文章有沒有昏昏沈沈的感覺?沒錯!誰讓他們那群人搞白話文運動,寫白話文呢?這就是白話文的缺點。需要註意的是,魯迅只是壹百年前的。
古人是不可能說文言文的,因為文言文是壹種文字語言,所以要慎重選詞,用在文字上,而不是口頭上。而且,只有學者學習後才能掌握。普通人不可能滿口臟話,也不會!至於讀書人,當然是說白話文,但是如果寫太多文言文,難免會蹦出壹些詞句。因此,讀者的口語中可能會夾雜壹些人。這也很正常,就像如果妳現在遇到壹個文化人,妳會覺得他說話書卷氣。
2.古人為什麽要用文言文寫筆記,原因如下:
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發明用來記錄文字的物品,而是用竹簡、帛等東西來記錄文字,而帛價格昂貴,竹簡體積龐大,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在壹卷竹簡上記錄更多的東西,必須刪除不重要的文字。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
後來大規模使用“紙”時,統治階級之間使用“公文”的習慣已經定型,“文言文”的使用能力已經演變為閱讀和素養的象征。
第壹個“文章”是指書面文章。“言”即書寫、表達、記錄。“文言文”,即書面語,是相對於“口語”而言的,口語也叫“白話”。最後壹個詞“文”是指作品、文章等。,意思是流派。
“文言文”就是“用書面語言寫的文章”。而“白話”的意思是:“用普通樸素的口頭語言寫的文章”
在中國古代,表達同壹件事,用“口語”(口語)和“書面語”(書面語)是不壹樣的。例如,如果妳想問某人吃飯了嗎,用口語表達為“妳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表達,卻是“飯?”。“反部”是文言文。在這裏,名詞“飯步”作為動詞使用,意思是吃。
3.古代人為什麽用文言文寫書?古人為什麽用文言文寫文章?
古人為什麽用文言文寫文章?這個問題壹直在學校困擾著我。直到上了大學,我遇到了壹個喜歡優雅卻又浮躁的同學。他買了很多書,像《紫同治劍》和《溫孤管子》,但是很少讀。有壹次我問他:“妳從讀這樣的書中學到了什麽?”
那人答道:“我對書了解不多,但我發現了壹些東西。妳知道古代人為什麽用文言文寫文章嗎?”
我不知道。
“古代的紙很貴。壹開始用的是竹片,做起來比較麻煩。富人使用絲綢,這也很貴。後來發明了紙,但是在洛陽往往很貴。簡而言之,寫文言文是為了節省紙張。”
我聽了,覺得挺有道理的。
我對古代語言不熟悉,不敢亂說。但是我覺得口語和書面語肯定是有區別的,在今天的白話文裏也是這樣。當然,古代的書面文言文(如果可以這麽叫的話)和古代的口語文言文當然也不例外。
我也不是專家,
我甚至想象商周春秋時期的古人的語法和現在的農村沒有太大區別,就像北方人聽不懂閩浙話壹樣。
比如《史記·貨殖列傳》裏有壹句話:百裏不賣柴,千裏不賣柴。
田雷傳,李信說:但以二十萬人;王建說:肯定是60萬人。
聽起來和現代沒什麽區別。
白話文的出現,自然要求漢字的簡化;
這個問題很簡單:
原來,壹個詞表達的意思,必須先用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詞來表達。以前寫壹個字要兩三個字。如果我想寫得和以前壹樣快,我必須用更簡潔的方式來表達漢字。出現“漢字拼音”和“簡化字”並不奇怪。
下面五個W例子,可以看出白話文的bug和改革的原因:
中文:什麽誰何時何地為什麽+如何
白話:什麽,誰,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為什麽+怎麽樣?
文言文:他,誰,什麽時候,哪裏,為什麽+怎麽樣
現代漢語與世界上任何其他語言相比,在節省字節方面都處於劣勢。世界上只有壹個現代漢語用四個音節來表達壹個w,像“何時何地”這樣的詞,真的是世界上最精煉的語言中最糟糕的。
3.總結——中國“墮落”示意圖:
語音還原→同音字歧義→復音詞→現代漢語白話文→簡化字→或【漢字拼音】
與之對應的三組變化:
廣韻3671/3890→普通話1200
↓
古代文言/白話文→現代漢語白話文
↓
繁體字→簡體字
因此,建國後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躍進”,為宋代廣韻之後埋下了伏筆。這些改革都是宋以後漢語語音衰落導致的矛盾爆發。
4.為什麽要背文言文?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其發展歷程和精髓都濃縮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以前古籍中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夫人寫了十五篇大篆,與古文不同。”把古文和大篆對比壹下,說古文是對《詩書》之前的人物的統稱。
因為古人沒有筆墨,就用竹簽在竹筒上作畫寫字,這叫書契,也叫竹簡。因為竹子硬而油膩,書寫不流暢,寫出來的字有粗有細,像蝌蚪,所以叫蝌蚪書或蝌蚪隨筆。竹簡上的漆書都可以叫蝌蚪,不壹定是他寫的書,也不壹定是蝌蚪。
古文主要指古籍中的人物,如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立》、《石綠春秋》、《孝經》等。這是壹種早期的寫作風格。
相對於駢文來說,是壹種語句奇譎,線條單壹,不講雙重氣質的散文。魏晉以後駢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工整,用詞華麗。蘇綽反對北朝後周駢文的浮華之風,模仿《尚書》的體例寫《大禹》,認為文章是規範的體裁,稱為“古文”,即以先秦的散文語言寫文章。後來到了唐朝,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內容豐富、篇幅自由、平實流暢的傳統,即把這樣的散文稱為古文。韓愈寫完歐陽生的《悼》後說:“越是古,讀其句越是惡。不能見古人,而要學古道。”《師說》說:“李,...好古文,六藝皆傳於之誌,不分時間,在業余時間學習。”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為後人所用。唐代優秀的古文作家,雖然呼籲復古,但富有創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性,又非常重視“文”的作用,主張創造,主張“唯古之言必為己有”,“文隨字以知其職”(韓愈《南陽範少舒墓誌銘》)。他們寫的古文其實是壹種新的散文類型,是從當時的口語中提煉出來的,成為壹種新的書面語。它有自己的個性和時代的現實,有些更難但不是主流。明代主張“文學應在秦漢”的何敬明說:“隋朝文賦無敵,韓力復興,古文方法亡於朝鮮”(《與孔鯉論詩》)。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所謂古文,與先秦兩漢不同,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學習閱讀古文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尋根文化”再度熱起來,九十年代“國學”再度熱起來,這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今天是傳統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中國乃至世界的重新定位。今天,世界已經到了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弘揚中華文化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壹國之學皆是也。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為有國家,有國家的人有自己的學問。學習的人,學習壹國之學,認為對國家有用,治理壹國。”(《國學講座》,《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觀非常廣泛,但主要強調國學的實用性。:“中國過去所有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民族遺產’;研究所有這些過去的歷史和文化的知識是“國家遺產”,該省被稱為國學。“胡適的觀點影響最廣,是因為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很高。現代人對“國學”的認識,大多是從胡適開始演變的。
現在,漢學也可以稱為國學,它以先秦經學、諸子學為基礎,涵蓋了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明清小說、歷代史學等壹整套獨特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四大壯麗的經、史、哲、集。
目前,汕頭大學王輔仁教授提出了“新漢學”的概念,他認為這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新國學提倡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好,但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不要把各種文化的對立看得那麽重,每壹部分都不可或缺。”它把中國文化看作壹個整體結構,是中國學術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的是政治、經濟、文化是壹個整體,誰也不能缺少誰。
幾千年的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導致國家的繁榮,歷史傳統文化充滿凝聚力、感召力和創造力。絕大多數的中國古文都是流傳了很久的,期間也有很多像雲壹樣的奇葩。壹旦妳深入其中,妳就會著迷!
誠然,初學者讀古文和讀天書壹樣難。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古人還能讀“把頭垂在頭上”。今天,電視、網絡等現代信息傳播工具為我們學習古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古文教育越來越直觀。只要稍加努力,學習真正的散文絕非難事。
5.為什麽要學古詩詞和文言文?首先是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從而批判地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其次,因為古代漢語對現代漢語的培養也有幫助。
現在我們分別來說說這兩個原因。首先,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我們需要批判地繼承。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接觸古代文化。有時候,別人先看古籍,再用現代語言講給我們聽,比如我們學過的中國歷史就是這樣的。
有時候,別人會選擇壹篇文章或者古籍中某壹章的原文,加上註釋,讓我們閱讀。比如我們學過的壹些語文課就是這樣的。以後學歷史,就要直接看古籍;學古典文學的話,壹定要直接讀古代文學作品。
學哲學的人壹定要知道中國哲學史,學政治的人壹定要知道中國歷史的政治思想,學經濟的人壹定要知道中國歷代尤其是近代的經濟狀況,也壹定要直接看壹些古籍。音樂生要對中國音樂史有所了解,藝術生要對中國美術史有所了解,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古籍。
就拿自然科學來說吧,和古籍也不是完全沒有關系。研究天文學和數學的人,年紀小,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數學的輝煌成就壹無所知;學醫和救助孤兒的人壹定知道,中國在古代醫學和農業方面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工科生不能不知道,中國古代的很多成就都領先於世界建築。
當然,我們也可以依靠別人把我們聽到的讀出來,用現代白話文替我們寫出來,但最後還不如我們自己讀原文來得貼心有味道,也就不造謠了。在中學,不能要求隨便看壹本古書,多讀文言文,就能打好基礎。
當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時,我們必須去其糟粕,吸收其精華。但是,如果連書都看不懂,就分不清精華和糟粕。
因此,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是批判性繼承文化遺產的前提。第二,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的,它繼承了古代漢語的很多詞匯和典故。
所以我們中國古代文化更高,對現代漢語的閱讀能力更高。比如“上遊”(河流靠近源頭的那壹段)和“退”的“武”(從事),本來是文言詞匯,現在被吸收進了現代漢語。
毛主席說:“我們也要學習古代語言中的活的東西。因為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沒有充分合理的利用古代語言中的很多生物。
當然,我們堅決反對用死字和典故,這是肯定的,但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應該繼承。我們要認識到,學習古文不僅可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現代書報閱讀和寫作能力。
——摘自王力先生《古代漢語常識》壹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