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漢代以後的儒家古籍都叫什麽?

漢代以後的儒家古籍都叫什麽?

《孔子辭典·孔子著述》:“孔子自稱‘言不盡文’,但歷來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孔子刪“詩”論不可信。《論語》兩次說‘詩三百’,可見《詩經》本來就是三百多首。孔子可能整理過詩詞,也重視過詩詞教學,用詩詞教弟子。孔子刪書更不可信,但孔子曾經編過。《尚書》不是孔子編纂的原貌。孔子沒有寫壹本關於儀式、音樂和時間的書。《李周》和《李記》是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著作。《儀禮》是周公所作,孔子所定的古語不可信。可能是孔子口述的,戰國儒家編的,漢儒編的。孔子修古樂,他自己說,‘我防魯,則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涵》)至於他與失傳的景悅的關系,無從考證。孟子和司馬遷都認為《春秋》是孔子寫的。與妳親近的人都是多疑的,但卻不容易提出相反的有利證據。孔子晚年研究和教授《周易》。盡管許多歷史學家和易學家仍然認為《易傳》表達了孔子的思想,但《易傳》並非孔子所寫。《易大傳》大部分是戰國時期的作品。總之六經都和孔子有關。孔子對六經進行了研究、整理和傳授。孔子在整理和保存文化經典方面做出了貢獻。”

《孔子辭典·生平事跡·傳說·刪詩》:“指孔子的刪詩論。最早見於歷史記載。司馬遷說:‘古人寫詩三千多首;說到孔子,重要的是除之以禮,取之以禮。.....350篇,都是孔子為了追求韶、武、雅、頌之音而寫的。.....孔子是否刪詩,自唐代孔英達以來壹直爭論不休。不過,持不同意見的人並不反對孔子的功德和詩歌的發表。"

《孔子辭典·生平事跡·傳說·刪書》:“指孔子刪編《尚書》。根據史記和漢書,孔子編輯了《尚書》。《尚書》是壹部古書。孔子曾經把歷史學家收集的重要古籍,從《堯典》開始,到《秦時》結束,進行了選編。相傳有數百本。秦焚書後,保存下來的二十九篇文章,用當時普遍使用的隸書抄寫,稱為《尚書》。壹般學者認為這是孔子編的傳記。.....漢武帝時,從孔府墻上發現數十篇文章,經古籍(zhòu)抄錄,稱為“古史”,但不久即失傳。.....漢代以後,《尚書》被列為儒家經典,故稱《詩經》。關於孔子與《經》的關系,錢認為孔子與六經無關。而皮則認為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之表”,“德在堯舜”,“功德全在刪六經”。康有為甚至認為“六經皆是孔子所撰”。根據周予同和匡亞明的說法,《論語》和《禮記》都記載了孔子曾教授六經。六經壹定是孔子整理編輯的,《尚書》是最好的政治教科書。孔子提倡‘言不盡意’,所以司馬遷和班固關於孔子編撰《尚書》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孔子詞典》,春秋時期的生平事跡、故事、傳說:“指春秋時期的孔子”。《春秋》原是《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呂春秋》等西周和春秋時期史書的總稱。孔子在《呂春秋》的基礎上,參考了西周各諸侯國的《春秋》,'刪減贅言,去掉包袱',化繁為簡,重寫《春秋》,是對周朝的尊重。誠如司馬遷所言,孔子‘西望而論史記舊聞,盛於魯,繼於春秋’孔子《春秋》的目的是為了區分名字,字裏行間有褒有貶。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賊所懼。無辜者被殺,有罪者被殺,下壹個被殺。同樣的殺人方式,孔子以殺、殺、殺的區別來表現自己的愛恨情仇。這種以言比物的做法,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為後世史家所模仿。孔子的弟子從孔子那裏學了《春秋》,孔子說:‘春秋為後世識丘之人所用,《春秋》也為丘罪之人所用。’可見孔子對《春秋》的重視。孔子撰寫《春秋》,開創了私人史學的先河,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孔子詞典》生平故事傳說邊巍三絕:“孔子讀易的典故。孔子喜易經較晚,讀易經,魏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邊巍,壹本書,有壹條帶子貫穿其中;三絕是指貫穿全書的皮帶斷了很多次。“三”指多次,不真實。說明孔子晚年非常喜歡讀《易經》,這導致邊巍多次被破。易經是易經。孔子舊傳寫十翼。但由於歐陽修在宋末寫了《藝通文子》,他質疑十翼既不是聖人之作,也不是壹人之言。此後,關於《易經》和《易傳》的成書時間和作者之爭由來已久。壹般認為《易經》成書於殷末周初,而《易經》成書於戰國晚期,且非壹人所撰。《十翼》雖非孔子壹人所作,但孔子與《易》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左傳》和《國語》記載,春秋時期,夷人所引蔔筮文有二十余篇。知道易經的人有周、魯、魏、鄭、晉、齊、秦等國。不僅占蔔師和歷史學家談論《易經》,就連普通貴族,甚至妳的妻子,如陸江,也談論《易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以他的閱歷和學識,不可能不學習、不談論、不闡述易的思想。更何況《論語》中有記載孔子學了《易經》。孔子說,‘加我幾年,我50歲也能學會易經,沒什麽大不了的’。《史記》中也記載了孔子將《易經》傳給魯商曲(qú),代代相傳至漢初。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附錄也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子貢討論《周易》理論的問答。這說明孔子晚年不僅喜歡《易經》,而且對《易經》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也確實進行了傳授。"

《孔子詞典》、《古籍文獻》、《儒家經典》、《周易》:“又稱《易經》,儒家學說被視為五經之壹。因為寫於周朝,所以叫《周易》。說到“周”,就有透、透、流的意思。《易經》的占蔔方法之所以叫‘易’,是因為它是以數策定象,以象變。漢儒認為‘易’有變、簡、難之意。包括《經》《傳》。《經》正文由六十四卦組成,包括卦、爻辭、爻辭、爻辭、爻辭、爻辭、爻辭。它原本是壹本古老的占蔔書。傳記共分七種十篇,即畢上下、項上下、文言文上下、銜接上下、說卦、虛卦、雜卦,合稱‘十翼’,是解釋經書的著作。傳統上,伏羲畫八卦圖,文王重六十四卦(壹說伏羲重卦,壹說神農重卦),系詞(壹說周公的系詞)。孔子寫了《易傳》,叫做“人更聖,天下三古”(《韓曙·文藝誌》)。現代學者多認為《易經》成書於文王之後,《易經》非孔子所撰。相傳孔子研究了《易經》,傳授給他的弟子商屈(qú),又傳給齊人田禾。漢代《易經》的作者田和是原地。是儒家經典之壹。”

《孔子詞典》、《古籍文獻》、《儒家經典》、《易傳》:又稱《易大傳》、《十翼》。現存最早的易經註釋。包括上下篆、象篆、銜接篆、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 *十篇,合稱十翼。每本書寫的時代不同,從戰國到漢代相繼問世。……長期以來,《易經》壹直被認為是孔子的作品,孔子家說:“孔子後喜,序為荀、、項、說卦、文言。”《漢書·藝文誌》等書加序卦,認為十翼皆孔子所作。近代以前,雖有學者質疑,但孔子造十翼的觀點占主導地位。郭沫若、李、、等學者基本上否認孔子寫過《易經》。現在大多數學者基本上把它放在戰國時期,並把它作為《易經》的經典著作,在《易經》研究史、儒學史和中國哲學史上都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