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寫史書有哪些禁忌?

寫史書有哪些禁忌?

史書中的禁忌語

所謂禁忌,是封建社會的人們在說話時不直呼其名,也不直接寫文章,而是用其他相關或相近的詞語來代替,以示對君主、官員、聖賢等尊重其地位的人的尊重。這不僅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也給後人讀史書造成了很多麻煩。總結如下,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古籍中有很多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缺少筆

就是把應該忌諱的字寫不全,少寫壹兩筆。

第二,去字

就是把需要避諱的話去掉,不寫在書裏。

有兩種方法:壹種是不要留空;二是留白。所謂“不留空白”,比如現在的瑕縣,以前叫仙丘縣,鞏縣,原來叫鞏丘縣。孔丘為了避開“秋”字,把“秋”字去掉了,於是就成了獻縣、貢縣。消隱就是去掉禁忌詞,但留下空白。比如唐人為了避開唐太宗寫的“師”字,就把“王”寫成了“王充”,而後世的刻書人並不知道這是禁忌所致,所以在刻書的時候,就把這兩個字放在壹起,刻成了王充。讀者不了解這些情況,就會鬧笑話。另外,還有壹些書,把需要禁忌的字留了空白,但都寫了“禁忌”二字。比如《說文解字》這本書把“諱”字寫在了修、莊、胡的字裏。其空言不註。這是因為東漢光武帝以秀而名,明帝以村而名,安帝以名而實。

第三,改變這個詞

就是把需要回避的詞改寫成其他詞。

換詞是最常用的做法。因為忌諱,不僅很多人的姓氏被改了,很多東西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因此,主要介紹壹些這類禁忌的例子。

1.重命名您的姓氏

現在很多人都姓邱。其實這些姓邱的祖上壹開始都不姓邱,而是姓邱。秋原是壹個地名,以山東臨淄(舊稱營丘)命名(在此為其英雄姜子牙命名,齊國建立後居住在營丘的姜子牙後裔均以此地名為氏,故稱秋)。春秋末年,被擢升為“聖人”,於是太尉的姓與孔子的姓禁忌,於是改太尉為太尉。

韓晶很有名,所以“衛子啟”改名為“衛子啟”。

《漢書》中,為避諱東漢皇帝劉莊,將《莊子》寫成“晏子”。不了解這種情況,就不知道燕姿是誰。

司馬燕即位後,為了避免父親司馬昭的忌諱,“王昭君”改名為“王明軍”。

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為了避開“世”字,徐士奇改名為“姬旭”,連觀音也改成了“觀音”。

唐玄宗的名字是,所以任何人叫“吉”或與“吉”同音的人都是禁忌,不能使用。所以“季氏”改為“周氏”。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知幾”不敢用自己的名字,而用了別的詞,叫做“劉子璇”。

再比如漢初的辯手“蒯徹”。因為漢武帝叫劉徹,史書就把他改名為“蒯通”。京劇裏好像只有壹個“賺快車”恢復了本來面目。

2.更改正式名稱

漢高祖劉邦把“項邦”改為“郭襄”。

漢光武帝以秀著稱,避諱秀字,改“秀才”為“蔡瑁”。

文帝的父親是楊忠,所以到了隋朝,“中書”官名改為“內史”,“史忠”官名改為“閻娜”。

為了避免唐太宗李世民中的“民”字,唐朝將中央六部之壹的“民部”改為“戶部”。

當唐高宗的兒子李忠是王子時,他把“中郎將”的名字改為“旅長”。

第3步更改對象的名稱

五代十國時期的國王錢柳將石榴改為“金櫻桃”,因為“說”與“石榴”同音。

楊行密,錢镠的同時代人,被唐朝封為吳王。他占領揚州時,當地人怕觸犯他的禁忌,就把“蜂蜜”改為“蜂糖”。

更改地名

秦始皇為避父子楚之諱,改楚地為“荊”。

晉代皇帝司馬曄,改建業為建康。

宋真宗趙恒時將北嶽中的“恒山”改為“常山”。

5.其他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趙譚”改為“趙通”,以避其父司馬談之諱。

東晉有本書叫《楊進秋》,因為有個叫鄭阿春的妃子。他的兒子當了皇帝後,規定春天這個詞是禁忌,於是把“春”字改為“陽”。《晉書》中的“楊秋”其實就是《春秋》。

當唐高宗·李之石寫作時,“治理”壹詞被“原因”和“堅持”等同義詞所取代。“年輕”換成了“年輕”。

唐玄宗以後,凡是寫“玄”字的地方,都要改成“元”。

杜甫的母親名叫海棠,但她並不寫關於海棠的詩。蘇軾《祖父之名》序由序改為敘。

多了解壹些禁忌語,有助於我們少在圈子裏讀古書。當然,有些詞沿用至今,早已確立,我們只需要理解內容,不必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