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習俗始於大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據說五代以後蜀國的君主孟嘗君是壹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君主。公元964年底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壹個叫辛的單身漢在紅木板上寫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家客廳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余慶,甲節長春”。前壹句的大意是:新的壹年享受上壹代的遺產。
下壹句話大意是,節日預示著春天永遠在。此後,符濤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不僅表現為用平行對聯代替了“申屠”和“雷宇”,而且擴展了符濤的內涵,不僅辟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許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春聯。春聯起源於符濤(周代在大門兩側懸掛長方形紅木板)。
《松石蜀家》說:後蜀主是誰?孟嘗君新在紅木板上題詩壹首。因無事,故假意作詩壹首:‘余慶過年,長春甲節’。這是中國第壹副春聯。但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壹,有的說是辛或孟昶之子孟哲所作。直到宋代,春聯仍被稱為“符濤”。?王安石的詩裏有壹句“千戶總以新桃換舊桃。"
在古代,除夕夜或前壹天,要在門上“鑲桃梗、雷宇、蘆梗”。《風俗通》上說:“古時候,黃帝有兩個兄弟,神荼和雷宇,他們都有鬼。桃梗,梗就更多了,年底了,重新開始被照顧。虎為陽物,百獸長,能鬥蟑螂,食鬼者也。”在門上畫壹只老虎或像申屠和雷宇這樣的兄弟是貼門的原始風格。守門員在初唐時換成了兩個著名的人,秦瓊和尉遲恭。
桃木有神性,門上掛個“桃梗”驅鬼。“桃梗”後來換成了“桃符”,也叫“桃板”。在唐代,申屠和雷宇的名字被寫在上面。到了五代,有人在桃板上寫吉祥話,就成了春聯的前身。自宋代以來,春聯被寫在紙上,並在除夕張貼,這也成為壹種習俗。貼春聯演變成了壹種祈求幸福美滿的民間文化活動。
擴展數據:
到了宋代,桃符由紅木板改為紙,稱為“春貼”、“春聯”。這種習俗起源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又稱“春簽”、“門對”、“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以工整簡潔的文字描繪美好的意象,表達美好的祝願。上下對聯數量不限,但必須相等。
對聯的兩面要對應。春聯過去是桃的象征,是中國人慶祝春節的重要象征。當人們在家門口貼上對聯和祝福時,意味著春節正式開始。於亞飛《迎新年》說:“喜氣洋洋紅彤彤,家家戶戶貼春聯;辭舊迎新,時輪總向前。”?王安石《壹月天》“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摘下漂亮的紅對聯貼在門上,辭舊迎新,增加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寫的,現在壹般都是外機制作。春聯有很多種,比如街門對門,家門對門。全世界都慶祝春節,所以除了在所有的門口貼對聯,豬舍、雞鴨舍等地方也要貼對聯。
參考資料:
趣談春節習俗的起源-理論-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