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現代雕塑的代表作有哪些?

現代雕塑的代表作有哪些?

19世紀,歐洲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中放置了大量展示傑出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蒂斯特修女庫爾普創作的舞蹈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整部作品充滿活力,節奏流暢優美。弗朗索瓦·呂德的凱旋門浮雕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獎牌村羅索將印象派繪畫理論運用到雕塑中,從而將繪畫與雕塑結合在壹起。他的作品在彩光的照射下表現出雕塑最閃光、最精彩的部分,而弱化其他部分,表現出豐富的光影和人物變化。

說到19世紀的雕塑,羅丹是不可忽視的。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的個性使他的作品走出了俗套。作為壹個天才的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他善於用雕像的動作和姿態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內涵,他註入了令人難忘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

青銅時代的法國羅丹

青銅時代的羅丹

“青銅時代”這個名字似乎和這個裸男沒什麽關系。它實際上指的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壹個階段,類似於石器時代和黑鐵時代。裸男在伸懶腰,就像羅丹說的,慢慢從沈睡中醒來。這壹行動象征著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開始。在制作這幅作品的過程中,羅丹去了意大利,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對這幅作品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從這部作品開始,羅丹開始以人類的形式表達某種文化意義。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羅丹帶著盲目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被征入伍,病後退伍回家。身無分文的羅丹有壹次為了賺錢,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了老師卡裏埃爾·貝勒斯的名字,被發現後趕出了工作室。壹個也在貝爾斯工作室學習的人拉他做了壹些傳統的雕像,賣了換錢。很快,羅丹對這壹切感到厭惡。他想逃離,呼吸壹些真正的藝術空氣。他用他僅有的壹點錢去了荷蘭和意大利,在那裏他被米開朗基羅打動了。他心中醞釀已久的創作沖動終於爆發了。他趕回比利時,花了18個月雕刻了壹個男人的身體。他請壹位年輕漂亮的士兵做他的模特。他左手拿著壹根棍子做了這座雕像。當他走著的時候,他突然被眼前的東西震驚了。他停下腳步,擡頭凝視,用右手揪著自己的頭發。非常天真自然。羅丹的《裸男》被賦予了普通的人性,表現了人的焦慮、羞怯和敬畏。和真人壹樣大。羅丹最初把它命名為《被征服的人》。

展覽失敗後,範·拉斯布爾鼓勵他,建議羅丹取消棒子,改名為青銅時代。應該說這個名字很貼切,賦予了雕像新的含義。它顯示了從原始社會到青銅時代的過渡,它象征著人類的黎明或覺醒。雕塑家真正塑造了壹個勻稱完美的年輕男性身體。他的姿勢非常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微微彎曲,腳尖微微著地。左手像拿棍子壹樣,右臂擡起舉在頭頂,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隨之起伏。他的頭微微後仰,眼睛閉著,像是要從夢中醒來。整個姿勢和面部表情都很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擺脫所有的束縛,開始散發內心的力量。整個身體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而且體現了精確的解剖學知識。

在展覽上,《青銅時代》被評論家認為是由人體鑄造而成,羅丹壹時間成了骯臟的騙子。羅丹向美術學院提出抗議,美術學院派了壹個由五名雕塑家組成的陪審團到羅丹的工作室。羅丹在沒有參考任何模特的情況下,當眾創作了壹幅男性裸體。在這幅即興創作的肖像畫中,羅丹無疑展示了他精準的解剖知識和高超的雕塑技巧,在無聲無息中打敗了這場聲勢浩大的進攻。

法國思想家羅丹

思想者是地獄之門青銅浮雕中的人物。本來是想表現但丁對地獄和人類的思考,實際上卻塑造了壹個強大的勞動者,與詩人相去甚遠。巨人彎下腰,彎下膝蓋,右手托著下巴,默默地看著下面發生的悲劇。他深邃的眼神和拳頭碰嘴唇的手勢,流露出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沈入絕對的冥想,並試圖收縮和彎曲他強壯的身體成壹個球。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僅全神貫註於思考,還沈浸在苦惱中。他看著下面上演的悲劇。他同情和珍惜人類,所以他不能對那些犯下罪行的人作出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有著極其矛盾的感情。在那種深沈的沈思中,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得到了反映。這種壓抑的內心情緒通過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突出的額頭和眉弓使眼睛凹陷,消失在陰影中,增強了沈郁冥想的表情;再比如緊緊屈曲的小腿肌腱和抽筋的腳趾,強烈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緒。這種看似安靜而隱藏的力量,更是發人深省。

至於羅丹為什麽要用這個壯實的裸體形象創作思想者,並準備把它放在他的大型浮雕門裝飾《地獄之門》的頂部,我們不妨用羅丹自己的話來解釋壹下。他說:“壹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會透露出他內心的感受,他的身體會表達出他內心的精神。”對於知道這種觀點的人來說,裸露是最有意義的。在這部作品中,雕塑家壹方面采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又表達了與詩人但丁壹致的人文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表示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青銅浮雕的整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塑造這個圓形雕塑《思想者》,這個雕塑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裏程碑,它被預定放置在未完工的《地獄之門》頂部。後來獨立出來,放大了3倍。最初羅丹將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征但丁對地獄中各種惡鬼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註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法國羅丹的加萊市民

加萊羅丹的市民

《加萊的市民》(Burghers of calais)壹組六尊青銅雕塑,由法國雕塑家羅丹於1884-1886年創作,現存於法國加萊。

1884年,當羅丹沈浸在“地獄之門”的創作中時,加萊當局邀請他為忠誠的靈魂立碑。益民去災事件源於法國的歷史年鑒。14世紀百年戰爭期間,英軍即將攻占法國加萊。加萊被英軍圍困了近兩年,市民生命危在旦夕。雙方談判後,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提出了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6名貴族市民處死,並規定這6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腳、鎖頭,並把城門鑰匙拿在手中,這樣才能拯救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歷史悲劇。加萊市原本要求羅丹塑造壹個正義的人,但羅丹得知歷史後,答應只為壹個雕像塑造六個雕像。

加萊的市民分為兩組,三個在前面,三個在後面。他們身材相似,站在壹起。中間,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古老、最負盛名的奧斯塔格。他邁著沈穩的步伐向前走著,沒有東張西望,沒有猶豫和恐懼。他堅毅的表情顯示了他內心強烈的悲痛和犧牲的決心。因為他的力量,他鼓勵其他人。站在最右邊的是壹個略顯年輕的男子,眉頭緊皺,撅起的嘴唇流露出悲憤,雙手緊握著城門的鑰匙。他茫然地看著前方,仿佛感受到了命運的不公,心裏默默抗議。右邊第三個義男,死亡嚇到了他。他用手捂住眼睛,似乎想驅散噩夢,但還是避免不了悲慘的命運。左邊第二個義男表現出內心的巨大憤怒。向天舉手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維護正義的譴責。他的眼睛向下瞪著,半張的嘴似乎在說著什麽。身旁的義男,年紀尚輕,似乎被generate的愛國熱情所沖動,但壹想到自己轉瞬間就要死去,不免引起《妳將何去何從》的悲憤。他皺著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奈。壹個義人在他們後面,雙手抱頭,痛苦萬分。後三位誌願者雖然沒有前壹位那麽堅定勇敢,但他們依然為全市人民做出了自我犧牲,同樣值得尊敬。

這組圖像被戲劇性地安排在壹個像地面壹樣低的基座上。這六個義人的形狀是獨立的,但他們的動態是相互聯系的。群雕是壹個整體,壹個充滿動人形象的整體。羅丹以其徹底接近真理、深刻探索的精神,犀利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個性表達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這部作品無論從結構,還是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對英雄人性的闡述,都具有創新意義,顯示了羅丹藝術的光輝。

巴爾紮克就像法國的羅丹。

巴爾紮克是19世紀的法國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激情和批判的現實主義。羅丹非常欽佩他,非常高興地為他做了壹個雕像。所以當法國作家協會委托羅丹在1891雕塑壹尊巴爾紮克雕像時,他馬上說:“我想做點不平凡的事。”

巴爾紮克在羅丹10歲時去世。因此,在形象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和調查研究,前後做了40多次形象練習,刻意刻畫了壹代文學巨匠的面貌和精神特征。雕塑家認為把巴爾紮克塑造成相似的形狀不是主要的。我想到他熱情的工作,他艱苦的生活,他無休止的戰鬥,他巨大的勇氣和精神。我試著展示這壹切。羅丹刻畫的巴爾紮克是壹個夜行的形象。文豪習慣穿著睡衣在晚上工作,於是羅丹讓他穿著睡衣在星空下冥想,這就把站著的文豪包裹起來了。

據說巴爾紮克在原稿中有壹雙睿智的手。當羅丹向他的學生兼助手布爾德爾征求意見時,布爾德爾稱贊他說:“他的手雕刻得真好!”“羅丹拿起錘子砸了這雙手,因為他怕人們因為這雙手太突出而忽略了主要部分。現在人們看到巴爾紮克,他的雙手被長袍緊緊遮住,面部精神凸顯,似乎在月光下獨自走了壹夜,思考了壹夜。

作品完成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委托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座雕像“像壹只企鵝、壹個雪人、壹堆煤、壹個怪胎和壹只沒有形狀的幼蟲”。還有人認為巴爾紮克是19結尾的頹廢和瘋狂的象征,甚至有些善良的人認為它哲理太多,造型不足。法國作家協會決定取消合同,理由是他們很難在草稿中認出巴爾紮克的形象。面對所有這些批評和指責,羅丹說:“我的巴爾紮克雕像,它的動態和外貌使人想起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他是壹個真正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紮克是我壹生的巔峰之作,是我壹生奮鬥的成果,是我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

巴爾紮克是壹個全新概念的人體雕塑,形神兼備。作品在1898的沙龍展出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批評。有人說是印象主義,是壹種怪異病態的表達,是壹種脫離現實的塑造人體的形式。壹些尖銳的批評家甚至將這座雕像描述為麻袋裏的癩蛤蟆。作家協會拒絕接受,作家協會主席、詩人揚·埃卡爾因拒絕接受這壹命令而憤然辭職。作家左拉、法國、畫家莫奈、勞特雷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宣言。最後,羅丹無法忍受這種長期的爭執,毅然決定將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並退還稿費。但他堅信:“如果真理應該滅絕,那麽後人就會把我的巴爾紮克雕像毀得體無完膚。如果真理不應該死亡,那麽我向妳預言,我的雕像將是不可戰勝的。”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造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經去世2年了。

法國14歲小舞蹈家德加

德加於1834年出生於巴黎。他出身於金融資本家家庭,祖父是畫家,所以從小生長在壹個非常關註藝術的家庭。

德加在15-16世紀臨摹了許多繪畫和素描,是壹位學了盎格魯學派好技法的素描專家。這種素描是古典素描的壹種,是大學學的素描(學院派)的壹種。因此,愛德華·馬奈、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和保羅·塞尚在不久的將來都起來反對這種素描,但德加對此的態度是不同的。他非常崇拜古典素描。德加對素描有天生的興趣。他喜歡纖細、連貫、清晰的線條,他認為這是優雅風格的保證,也是達到他所推崇的美的必由之路。臺詞成了他的欲望。在使用online上,他已經達到了天使的弟子和追隨者都無法企及的地步。

但是很快,德加敏銳的感覺使他意識到壹種新的藝術趨勢,那就是現實主義。然而,這壹理論主張拋棄古希臘的美的理想,代之以對所見的簡單而真誠的表達。為了接近美的理想而不脫離現實,德加的創作手法是運用幹凈的線條和明暗手法。如果要描繪現實,就必須使技法服從形象的個性,這就是肖像繪畫。德加年輕時的肖像畫準確地表現了他對素描的信仰、高超的技巧和細膩的感覺。

德加是壹位以畫芭蕾舞演員而聞名的畫家。的確,沒有其他主題讓他如此著迷,似乎也沒能讓他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他希望畫出空間感,畫出從最意想不到的角度看立體形狀的印象。因此,他喜歡從芭蕾舞中選擇主題,而不是從室外場景中選擇。在觀看彩排時,德加有機會從各個方面看到最多變的身體姿態。從舞臺頂部向下看,他可以看到女孩們跳舞或休息,他可以研究復雜的縮短和人體建模中舞臺燈光的效果。

德加生前是著名的畫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雕塑家。他活到83歲,47歲才在沙龍展出壹件雕塑(14歲的小芭蕾舞女)(1881)。當時對這部作品的反應褒貶不壹。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壹個畫家的即興創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自此,德加似乎退出了雕塑領域。本作品創作於1879—1881。它最初由蠟制成,由金屬絲支撐。當時德加給小女孩穿上了絲綢衣服、薄紗和假發。

這件作品是德加生前唯壹展出的雕像。德加於1917年去世後,人們在他的畫室裏發現了這個蠟像,它於1922年被鑄造成青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