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不僅在政治上尊崇宋朝,而且在文化上影響深遠。商人李觀音曾以貨換選作。《五臣筆記》、《初學者》等書;南詔時期,白話文日臻完善,漢字全面貼上了白調。在大理,白族人民既使用白話文也使用漢字。
佛教在八世紀上半葉就存在於大理,在南詔晚期即九世紀達到鼎盛,在大理國時期達到頂峰。文獻記載,大理國已傳二十二代,七代禪僧出家。1976年,清理重要寺廟崇聖寺主塔時,塔頂發現與唐代八世紀雕塑風格相同的觀音像,說明大理受中原佛教影響。
大理崇尚佛教密宗,所有宴席都是素食。看來,大理國這個奇妙的佛教國度,外交手腕還是不錯的,大理國的前身南詔也不是省油的燈。其強硬程度甚至讓盛年的唐朝兩次戰敗,讓唐朝顏面盡失。唐朝兩次出兵進攻雲南,都是在天寶年間,壹次出兵6萬,壹次出兵10萬,都被滑鐵盧全殲。在他的詩《蠻子之歌》中,唐代詩人。」?
南詔國和大理國在西南邊境地區強大了五百年,唐朝沒有辦法拿下,宋朝也沒有能力染指。而草原民族忽必烈卻帶著皮囊和色目人、中亞民族壹起渡河,摧毀了各種法規充分發達、佛名廣為流傳的大理。
隨著忽必烈南下,這些中亞民族和色目人認為可能是雲南很多人的祖先。
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後,雙方開始處於對峙狀態。窩闊臺時期,蒙古主力主要在西征。南宋時,宋軍打敗了襄陽和川北。蒙古處於大汗位置後,派六弟徐烈武率軍西行,令四弟忽必烈繼續南下。在攻打南宋的戰爭中,雖然南宋朝廷弱小,大臣無能,但蒙古軍隊遭到了南宋的頑強抵抗,蒙古統治者意識到要滅南宋並不容易。因為在人口眾多的南方,河山交錯,市區人口密集,唯壹可能的戰爭就是攻城戰。圍城中,來自草原的牧民不知所措。要想在華南取得勝利,必須要有大量的步兵團和壹套“火炮”裝備。為此,蒙哥命令忽必烈采取迂回策略。1252 10,忽必烈與蘇布泰將軍之子烏梁哈臺壹同離開陜西,經四川進入雲南。雲南當時不屬於中國。自八世紀以來,它形成了壹個獨立的王國,即南詔,或大理,壹個由羅羅或戴明人居住的非中國國家。南詔地處地形復雜的山區,總能保持完全的獨立性。忽必烈攻占了它的首都大理和善戰(雲南州,也許是平定鄉),被中國人稱為段興之的大理王在善戰(1253)避難。忽必烈允許大理國國王繼續保留“王公”的寶座,但把向蒙古投降的中國人劉世忠放在身邊,任蒙古行政官。舊王朝雖然幸存下來,但整個雲南還是被分成了幾個蒙古軍事管轄區。接著,烏梁哈臺又攻打吐蕃,迫使他們——至少是毗鄰雲南的吐蕃人——承認蒙古教派。大理國22日傳,***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