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殊性來源於人民,傳播於人民,服務於大眾和社會。其知識含量不亞於創作文學。雖然不太知名,但也不是壹般人能掌握的。要成為壹名優秀的苦幹鄉黨社工,必須博古有識,有壹定的文化底蘊。壹個笑話,壹個故事,在每個人嘴裏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壹樣的。比如修房子“何梁”,娶女兒“講座席”,農閑時三五十人聚在壹起唱最流行的“山歌”,都需要精通多部經典,熟讀唐詩,答非所問,口若懸河。
民間故事大多是虛幻的,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是根據某人或某事故意誇大或縮小的。《鬼國》講的是壹個在山裏放逐漢人的經歷,異鄉人回家的願望。通過這個故事,也明確了山中人是悲涼的,是難以放逐漢人的。“大破鍋城”是指不同身份的人的吹牛風格;“楊雀李桂陽”是指後母對前母所生子女的偏心虐待。這些現象不是很豐富嗎?“天不太高”“平消鬼”都說人貪。有些故事很委婉;有的突出;有的比較辣;有些是隱性的,是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民間故事大多是理想化的,大概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神秘感。明明在說某個人,敘述者只是用鬼來代替,這是壹種敘事技巧。“不如屎”其實就是罵人,敘述者就是不帶臟字。茅山法術不可信,但還是有很多人說知道壹點。特別是我們家鄉壹直流傳的“新郎傘”的民俗,郁忠去茅山學魔術,把愛人接回家,成就了壹場神秘的婚姻,也有著千百年不變的民俗。
我收集整理民間故事,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把它們當真。即不違背敘述者的本意,不失文學目的。每個故事都有壹個收藏地,壹個敘述者,壹個流傳範圍和敘述者簡介。如果不是,這些都是我自己創作的,不可能是民間故事。既然《聊齋》、《太平廣記》、《搜姬神》都是好作品,我的民間故事也可以成為佳作。總的壹句話是這樣的,“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人比鬼更可恨,鬼比人更可敬。”這可能是造物者的技巧。
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故事、曲調、小調、笑話、寓言、史詩,急需挖掘、收集、整理。如果丟失了,那就太可惜了,對每壹個民間文學愛好者來說都是壹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