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意象派的歷史

意象派的歷史

意象派詩歌是1909年至1917年間壹些英美詩人發起並付諸實踐的文學運動,它是當時盛行於西方世界的象征主義文學運動的壹個分支。從《易經》、《莊子》、《詩經》、《離騷》到《文心雕龍》和唐代的《詩品》及唐宋詩詞,意象說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20世紀初以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艾米·洛威爾和英國詩人托馬斯·休姆、理查德·奧爾丁頓為代表的壹部分作家、評論家在法國象征主義和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響下,興起反對抽象說教,反對陳舊題材與表現形式的詩歌運動。1912年,龐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名稱。1915~1917年間 ,每年出版壹本意象派詩集。龐德退出意象派後,洛威爾繼續領導該派活動,提出6項原則性主張,即語言要通俗準確,創造新節奏,題材完全自由,用意象來寫詩,表現要具體、簡練、濃縮。後來洛威爾又加上“要含蓄,不用直陳”的原則。他們力求以鮮明的意象和短小精悍的“中國式”詩體去反對陳腐的19世紀後期英國詩風,有積極意義,但重點追求詩歌的形式和技巧,有忽視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的傾向。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意象派詩人逐漸分道揚鑣,這個流派也逐漸瓦解。

十月革命前後,意象派傳到俄國,葉賽寧等第壹批青年詩人和畫家發表意象主義宣言,成立團體,出版意象主義雜誌和詩集。1927年該團體解散。30年代,英國評論家卡羅琳·斯珀津出版了《莎士比亞的意象》壹書,對莎劇中的意象進行了大量研究,成為莎評中意象派的首創者。40年代到60年代,美國詩壇上先後出現了以卡爾·夏皮羅、約翰·馬爾科姆為代表的意象玄學派和以詹姆斯·賴特、路易斯·辛普森為代表深度意象派等新的詩歌流派,說明意象派在美國詩壇上影響較大。 像本世紀初許多喧囂壹時的西方文藝界流派壹樣,意象派沒有盛行多久就被拋棄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渦派(Vorticism),但漩渦派作為壹種主張,和者甚寡,其影響很微弱。漩渦派的創作重點在於表現力量而不再是展現圖象。龐德和漩渦主義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間辦了壹份雜誌《風暴》(Elast)。在創作中也遵循了漩渦派的壹些主張。

意象派的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並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它反對發表議論及感嘆。龐德在倫敦期間與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Doolittle),理查德·奧爾丁頓(Richard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龍,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勞倫斯(D.H.Law-rence),威廉·卡羅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等,1902年確定了意象派(imagism)這壹名稱,1913年3月歸納了意象派的幾點禁例。龐德曾主編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於1913年編選了第壹本意象派詩選。

意象派沒有具體的理論,但有自己的美學主張,大致可以概括為:使用普通語言,但是用準確的字眼;避免有音無意、用作裝飾的詩歌慣用詞匯;自由選材;創造新的節奏表達新的情緒;使用意象呈現出具體、堅定和肯定的畫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現代英美詩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是中國古典文藝理論固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