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博山的古詩詞

關於博山的古詩詞

1.古詩詞中關於淄博這個地方的有哪些

《九日齊山登高》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周村自古,繁華地,

禦賜“天下第壹村”;

博山從來,上等瓷,

享譽陶都,琉璃鄉。

資源豐富,成重工業之基地;

強農固基,奪冠江北噸糧縣。

鋁業搖籃,生機勃勃展新姿

2.關於博山民風民俗的詩歌

春 節 農歷正月初壹,俗稱“過年”,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三天,民間歡樂持續半月。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壹零點開始的,但在這之前的幾天內,節日的歡樂氣氛就已籠罩了千家萬戶。壹般人家都忙著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掃庭院,置辦新衣,以示辭舊迎新;買魚買肉,象征年年有余;農家多有磨漿做豆腐者,借諧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

但在舊時,窮苦百姓多在此時出走躲債,俗稱“藏年”,有“過年如過關”之說。 此日淩晨即鳴放鞭炮,家家盡可能用三生菜(雞魚肉)祭天地神靈,迎接財神、喜神,以取“生財”之意。

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為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

吃餃子時,水餃裏多包上糖、花生、銅錢、紅棗、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氣。黎明後,晚輩開始向長輩拜年祝福,舊時要行跪拜禮,現在壹般只問好,長輩備糖果相贈,並付給幼童“壓歲錢”,望幼兒在新的壹年裏平安無恙。

同時鄰裏之間還要相互串門拜年,主人皆以煙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來,機關團體開始盛行“團拜”。

拜年活動經久不衰。 初壹這天忌諱很多,壹天不掃地,不打水,不動針線剪刀,飯食不燒、不烙,忌吃葷,意取吉利。

串親是春節的壹項重要活動,都要帶壹些禮物,順序壹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親朋之間相互宴請,恭賀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此日壹天不燒不烙,普遍是中午飯多為水餃。

這天也叫“破五”,從這天起人們開始各項營生,商店多在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

舊時境內居民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時,壹邊吃壹邊用筷子或細楮棒?(搗)墻角旮旯,同時念道“楮棒?,楮棒?,十個老鼠九個瞎,腦子?成豆腐渣”。

據說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腦,這壹習俗反映了人們要求清除鼠害的強烈願望。現在人們多已不過此節。

元宵節 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故又稱“燈節”。

壹般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區主要街道張燈三個晚上。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治百病,故人們往往端著燈相互照照臉龐,還要照壹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

燈節期間夜幕降臨,滿城燈火齊放異彩。屆時頃城出動,觀燈者人流如海。

伴隨觀燈,還有形式各異的諸般雜耍:扭秧歌、舞龍燈、跑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間叫作“扮玩”,又叫“鬧元宵”。近年來的元宵燈會盛況空前,除了展出傳統的宮燈、紙燈外,紮制的各種機械化、自動化彩燈更是栩栩如生,引人註目,為昔日所不及。

元宵節這天,城鄉人民有食“元宵”的習慣,即以糯米面為衣,以糖、青紅絲等做餡制成,狀若圓球,寓意全家團圓。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擡頭”之諺語。

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谷囤”之俗,壹般是於這壹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壹圓圈,名曰囤,中間再放少許五谷即成,以祈豐年。這天采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於山野。

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壹年不被蠍子蜇。蠍豆壹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

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壹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壹個新發展。

寒食、清明 冬至後壹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寒食這天禁火、冷食。

歷史記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是郊遊的好日子,舊俗有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現已少見。

新中國成立後,掃墓是清明這壹節日的主要活動,民間多有上祖墳,給祖墳添土的風俗。機關、學校等團體多在這壹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借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這天人們有吃煮雞蛋的習慣,據說清明吃雞蛋眼睛亮。博山農家在清明這天還要煮上壹鍋小米幹飯讓牛飽餐壹頓,以犒賞它壹年的辛勞,謂之“飯牛”,有“打壹千,罵壹萬,清明日壹碗飯”之諺,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準打罵。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民間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戶戶食粽子,門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

小兒手足配五色線,叫拴命線,頸掛長命鎖,取意“長命”,手心、腳心、頭頂心抹上雄黃,以避病患。婦女、兒童多胸帶香荷包,系用花布縫制,內裝多種中草藥,帶在身上,據說可以驅瘟避邪。

此俗今已漸廢,唯食粽子之風尚存。 雨 節 農歷五月十三日,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

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的說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舊時這天壹般舉行祈雨儀式,現多已不過此節。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壹,農村多在當日用新麥磨面包餃子或搟“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謝蒼天賜福取得夏季豐收。桓臺居民此日祭祖則是意在讓祖先看到後人的勞動成果和“嘗鮮”。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又叫曬衣節。過去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和書籍拿出來晾曬,謂之“曬龍袍”。

據說這天曬過的東西不生蟲。

3.帶有博的古詩詞

壹、[先秦] 屈原 《離騷》: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譯文:妳何必事事直言又愛好高潔,獨自保有這美好的節操?

二、[宋] 陸遊 《書憤》: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裏戰臯蘭。

譯文:遠方戍守十年面臨的博鬥,壯圖萬裏戰臯蘭。

三、[近代] 王國維 《蝶戀花·簾深深香霧重》:看取博山閑裊鳳,濛濛壹氣雙煙***。

譯文:看看博山閑裊鳳凰,蒙蒙的氣從兩個煙管壹起飄出來。

四、[宋] 無名氏 《滿庭芳·身是庵兒》:心是當廚博士,運水火、煉就元陽。

譯文:心是在廚房博士,運水、火、煉到元陽。

五、[南北朝] 鮑照 《擬行路難》: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

譯文:洛陽著名的工匠鑄造金博山,千砍又萬雕刻,上面刻著秦國的女子攜手仙

4.有沒有含博字的詩句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壹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鵲橋仙·華燈縱博》 宋代:陸遊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先秦:荀子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裏戰臯蘭。——《書憤二首》 宋代:陸遊

博山爐中沈香火,雙煙壹氣淩紫霞。——《楊叛兒》 唐代:李白

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珠珍博。——《尾犯·夜雨滴空階》 宋代:柳永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稼說送張琥》 宋代:蘇軾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梁園吟》唐代:李白

因擊魯句踐,爭博勿相欺。——《少年行二首》 唐代:李白

博山炯炯吐香霧,紅燭引至更衣處。——《更衣曲》 唐代:劉禹錫

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於貂鼠袍。——《趙將軍歌 》 唐代:岑參

博浪揮椎處,惓惓報國仇。—— 《張良》黎廷瑞

博山燒沈水,煙燼氣不滅。—— 《詩壹首》魏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