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欲寄相思千裏月,溪邊殘照哪得知 出自那首詩?

欲寄相思千裏月,溪邊殘照哪得知 出自那首詩?

《寄遠》

朝代:唐 作者:杜牧

前山極遠碧雲合,清夜壹聲《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裏月,溪邊殘照雨霏霏。

此詩看似純然寫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的佳作,「欲寄相思千裏月」正好透露了詩人的心情。

詩人描繪了壹幅清靜幽遠的風景畫。極目之處,碧雲遮蔽著遠山,清寂的夜裏,響起壹聲微微的《白雪》古調,也不免令人懷想,仿佛夜裏北方壹場微微的白雪飄落的情景。想要將我的相思寄托予明月,但見溪邊殘照,正好映照著霏霏細雨。

此情此景,悠然令人神往。

詩人杜牧,為人剛直有奇節,詩風遒勁,多切經世之務,是晚唐成就極高的代表性詩人。

但杜牧平素也以風流才子聞名,壹大部分詩作也忠實地呈露了這種縱情聲色的浪漫生涯。然而,杜牧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在晚唐已趨華靡的詩風當中另辟壹境。

可見,〈寄遠〉這首詩中的寫景、抒情,即明顯的表現了這種「高絕」的意境。

全詩不沾壹絲塵俗之氣,並且聲色組合亦毫無激越之處,但詩人的情感與無奈卻在字裏行間彌漫著,教人無法忽視。

詩人似乎只專註於描繪景物和情態,不事生發「多情卻似總無情」、「無情不似多情苦」或是「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之類的感觸。

然而,那雲遮遠山的清幽意境,以及溶溶月色與密密溪雨所形成的獨特氛圍,使整首詩充分傳達了「神韻」二字,餘韻不絕。

但凡男女情愛中的離別便是相思的開始,南朝江淹便有「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這樣的千古慨嘆。

相思是壹種企盼,壹種可望不可及的追求。相思往往伴隨著苦痛,壹種無人能分憂解勞之苦,所以,離別之後的孤夜裏,常是「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李清照〈聲聲慢〉)的傷痛。

因此,孤單傷懷之時,便只有夜空中的明月能夠作為我寄托相思之物。

是以,相思千裏唯有明月知曉,這壹詩歌中常見的托喻手法,道盡天下男女的無限衷情,「千裏***嬋娟」遂成為有情人***同的心願。也因此才有杜牧「欲寄相思千裏月」這樣的佳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