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壹,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相傳塤起源於壹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壹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壹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制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最早的塤只有壹個音孔,後來逐漸發展為多孔,壹直到公元前三世紀末期才出現六音孔塤。
九孔陶塤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壹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制出十孔塤,解決了塤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沈,常常和壹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裏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壹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壹個吹塤壹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