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壹生從事政治活動。是嘉二年(1057)進士,次年任京兆府戶縣(今陜西省)主簿。歷任上元郡(今江蘇)、澤州晉城(今山西)主官。宋神宗熙寧二年(1096),二月,王安石任右大夫參政,設三司,程顥為屬下。同年八月,因為程的推薦,程顥被任命為太子中允權監內廷,並被任命為官員,參與討論時政。他寫了十多章反對王安石變法。次年改書判鎮寧軍節。次年,涿州曹村黃河決口,他親自領兵救援。
在西寧(1072)五年後,程顥先後擔任西寧竹木事務監察官、扶溝縣事務監察官、汝州酒稅監察官,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術和教育上。
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病逝,任緒安來到朝廷聽政。司馬光回京任侍郎,並稱程顥為殿丞。程浩臨行前就病倒去世了。53歲的時候。
程頤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上。24歲遊歷國子監,被國子監主持人胡瑗發現,走上了學術崗位。權臣呂公的兒子呂希哲最早拜程頤為師,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追隨他。此後30年間,程頤除了在開封講學外,還在漢州、徐州、洛陽、關中等地講學,並師從當時的著名學者張載,收了遊定富、呂大臨、周春明等多位學生,壹時大獲成功。
程頤五十多歲時,由於司馬光和呂公的推薦,擔任西京國子監教授、省立學堂書記、崇政殿說書人。因與蘇軾等人意見不合,於元初二年(1087)八月離開都城開封府,回到西京洛陽繼續教書,收了師洋、尤左等弟子。
少生四年春(1097),朋黨再起議,程頤被釋放。同年年底,送往福州(今重慶涪陵)編輯。宋徽宗登上帝位回到洛陽後被赦免。流亡十余年間,完成《易傳易傳》,收羅從彥為徒,傳授易學。傅園三年(1100)十月,任命郎泉為西京國子監,張儀、等人拜見老師。崇寧二年(1103),範說“程行事邪說,惑人之聽”,“著書不是為了滅聖朝”,朝廷下令“其所寫之字,應予追毀,令監工知曉”。程頤心灰意冷,退守洛陽龍門南的八樓山腳下(今嵩縣程村)。三年後,程頤復職為玄義郎。他死於大觀元年(1107)。
程顥和程頤長期遭受排擠和貶謫,直到南宋後期,程顥的社會地位才開始有所提高。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程顥被封為“純男”,程頤被封為“義男”。李宗淳元年(1241),程顥謚號河南伯,程頤謚號宜川伯,“拜孔廟”。順治元年(1330),程顥封於公,程頤封洛公。仁宗於次年(1313)在國子監建崇文閣,並以程頤為洛公。仁宗皇帝後年(1313)不敢在國子監建崇文閣,程顥、程頤等十人“拜孔府”。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國子監在涼城寺春秋用豬羊寫了祭文,署了四個侍衛,祭文發出。並以《致雙向寺書》致晏子(即顏淵)為例,規制優於闕裏,前後堂六十余間,如齋室,頌贊雙向寺“澄清正統之學,上升斯文。”這是先賢,我是後人。“清康熙元年(1662),敕令二程後裔在外地居住,除多收的錢外,壹般免辦雜校。九年,程宗昌、程次孫程延思從國子監繼承五經。二十五年,二程入儒成聖,地位在孔子、漢唐其他儒者之上。次年,康熙帝又賜兩廟“學而優則仕”的匾額。四十壹年,朝廷決定每年出銀四十兩,分給兩個人。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派使臣向二程獻禦祭,悼詞中稱“道光富於石,立功於遺”,“學書誠明,自然成大”,是神仙的“真儒”和“哲人”,並先後為程頤的第二十五代孫分配了60頃、90畝祭祀田。光緒二十七年(1901),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到洛陽龍門遊玩,專門派禮遇太子到兩寺參觀,並贈送“羅易元元”和“西雁門”兩塊牌位。二程理學主張封建禮教,強調倫理政治,逐漸成為官方哲學。它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了近千年的主導地位,對東南亞的壹些國家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由於二程的突出貢獻,他的家鄉地區的程姓把他們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把他們當作下世系的祖先,而地區的程姓逐漸成為河南正宗的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