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調查分析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情,確定實施進度,及時調整實施方法或步驟。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3、資源歸納法:在實驗或調查中要詳細紀錄,做好對照實驗,要詳細收集撰寫論文時所要引用的數據和證據等,如原始資料和照片等,有什麽發現,最好在當時就進行初步分析、歸納、整理。課題負責人應有意識地收集和保存好這些原始記錄和資料。
4、經驗總結法:堅持邊探索、邊研究、邊總結、邊修正、邊引導等過程性研究,及時形成階段性小結。
5、整合法:課題組全體成員,分工協作,集體匯總。
三、立項以來所做的的工作
1、加強理論學習,促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
學習國內外創新教育理論以及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堅持記讀書筆記,寫讀後反思,在追求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中得到充實。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學科《課程標準》,結合各年級教材解讀培訓活動,加強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
2、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明確分工,責任到人,開展工作。
兩年來,自2012年9月召開全體課題組成員第壹次會議以來,課題組***召開4次會議,從學習本課題方案,明確課題研究內容,到學習各學科課程標準,開發課程資源等,增加教師知識儲備。按照工作安排,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研究課題開題工作和實驗匯報課,安排問卷調查工作,了解教師課題研究課題進展情況。
3、在學校進行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轉變的問卷調查及分析。
2013年4月,教科室設計關於“深入課堂,轉變觀念”的問卷調查,在中心校教師中實施了壹次調查分析,為下壹步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依據。2013年9月—2014年6月,圍繞生本課堂教學展開教學研究,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前沿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有效推動了該課題研究的進程。
4、與生本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開展課題教研工作
自實施生本教學以來,我校常規教研工作均圍繞生本實踐展開,並在以前教研工作的基礎上提高了要求。根據教科室工作安排,每位任課教師每學期必須認真準備壹堂“生本匯報課”,由各教研組精心組織上課、聽課、評課系列活動,做到每壹次活動有主題,有記錄,有反思,並與課題研究相結合。每位教師每學期必須撰寫壹篇生本教學案例隨筆或心得文章,在期末的工作總結會上交流。全校教師以校長為引領,以生本為核心,團結壹致,把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課題研究找到了交流與互動的平臺。
5、確定子課題進行下壹階段的行動研究。
在調查問卷分析報告的基礎上,課題組確定子課題安排下壹階段的行動研究。經過課題組成員集體研究,確定以下課題為本研究課題的子課題:
1、以創設問題情景開展有效教學為主題。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有效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過程性學習方法、增加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4、以學生有效學習,教師有效教學為主題。
四、初步取得的研究成果:
(壹)教師有效解讀教材的實施途徑
以校本化實施為基本載體,以說課、集體備課為基本形式,探索教師有效解讀教材的原則,解讀形式拓展的基本方向,解讀的基本要求,從而形成基於校本教研的,教師有效解讀教材的系統校本化實施的策略。其主要實施途徑為:
(1)集體解讀,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的引領作用,搭建交流的平臺。
(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
(3)聯合教研,與區內外名校建立教育***同體,讓優質資源在本校內得到充分***享。
(4)網絡化解讀,借助農村遠程教育平臺等網絡資源,培養農村教師養成基於網絡持續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二)教師有效解讀教材的基本要素
1、解讀課程標準
(1)全面理解課程標準精神。包括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課程標準的特點;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聯系等。
(2)準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準。教師要在理解總的課標精神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學科課程標準,深入鉆研其中的每壹部分。與課標的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課程實施建議等部分逐壹對話。
(3)教師在理解了課標精神,把握了課標內容後,還要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把課標精神內化為自己精神的壹部分,在課標總的精神指導下形成自己對課標的獨特理解。
2、解讀教材
(1)通覽全局,整體把握。
教師在拿到壹本新教材後,首先要通讀教材,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體系,理解編者意圖,把握教材特點,明確各部分內容間的相互關系、地位與作用,通過分析和理解、咀嚼和消化,內化為教師自己心中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弄清重點、難點和關鍵。三者都需要從教材內容的聯系中去把握。
(2)酌取精要,以小見大。
在解讀教材中,既要有把教材變厚的本領,也要有把教材變薄的本領。把簡練的課時內容、單元內容、全書內容變厚,在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時安排、目標設定、學生學情進行全面權衡,然後決定何者當棄,何者當留,把厚書變薄。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壹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
(3)融會綜合,薈萃精華。
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教師解讀教材時,除與自己手中的教材對話外,還要與其它版本的教材對話;除與任教科目對話外,還要與其它科目對話。除了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較、整合以外,還應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學科間內容和方法的整合。
3、解讀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於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和。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解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以“班班通”的使用為教學輔助手段,創建課程資源庫。
(2)收集同課題教學設計若幹份,進行比較研究。
(3)處理好教師教學用書、課外讀物、習題作業等課程資源與教學設計的關系。
(4)選擇並準備所需要的教學設備和教學工具、課件等。
(5)優化設計課程資源。
(三)教師有效解讀教材的基本策略
(1)以學生的角度閱讀教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最終只有被學生所理解,才能真正體現其蘊含的數學價值。教師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把握教材以後,並不代表著解讀教材的結束。畢竟,教師的主觀理解是無法替代學生的理解的。因此,教師還應當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再次閱讀文本,解讀文本,體驗學生閱讀文本過程中的困惑與感受。在這壹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安排學習材料、設計學習活動,才是適合學生的教學。
(2)以整體的思想梳理教材
各個學科都有壹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十分緊密。知識的螺旋上升,是教材編排的壹個重要原則。教材在呈現每個知識點時,作為教師,不能只盯住這個知識點。教師更應圍繞著這個知識前思後想:學習這個內容前,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麽,有了什麽可利用的經驗和要避免的問題;學了這內容後,又為後面的什麽知識點打下基礎,需要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延伸什麽?只有以這樣壹種整體解讀的思想來梳理教材,才能在教學中左右逢源,遊刃有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關註學生、促進學生課堂生成之上。
(3)以動態的目光研讀教材
教材是靜態的文本,在靜態的文字、圖片等的背後,卻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需要教師去發掘。教師要以動態的目光來審視教材,讀出靜態文本後的內在邏輯聯系,讀出文本背後的故事,讓教材活起來。有生命力的教材,才能造就富於活力的課堂!
(4)以比較的方法優化教材
新課程的實施,帶來的壹大變化是教材的多樣性和對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鼓勵。課堂教學中,已經很少見到教師教教材,更多的是用教材教。但是,在用教材教的同時,並不意味著對教材的否定。教師必須在準確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對各教材、自主開發的材料進行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理解教材、優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