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古文 壹.營造古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必要性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標準》降低了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並且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限定於課本,從道理上講,應該有相當理想的成績,結果卻相反,很出乎意外。 筆者調查了50多位中學語文老師發現,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老師十分註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學過程嚴謹。
然而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壹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師的壹廂情願,學生只能“逆來順受”。 學習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處,筆者分析如下: 1、學生離開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確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壹下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問妻、妾、客同樣壹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語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變化,卻表達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和不同心理。
學生理解上文,往往壹上來就與文字、句式較勁,然後急著回答老師“語氣為何不同的原因”的問題,而不在具體故事情境中體會。這樣,文言文理解膚淺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穩當牢固。
2、學生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交流不會刻意用文言表達,覺得那是比較迂腐的表現,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壹證。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並把它理解為別有用心。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
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壹定的文化品位。由於學生文化素質的限制,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絡語言情有獨鐘,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3、學生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處。例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壹文,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憂患意識”,“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識,但是,問其憂患意識的現代意義,如何讓自己成為人才,學生壹籌莫展、壹片茫然。
這關鍵在於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註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註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於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癥……讓學生學習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壹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沈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並有所“得”。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的反復朗讀中與“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別,對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後說“善”。壹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壹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壹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 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壹種境界。”
陶淵明讀書,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在《嶽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 “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
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歷代仁人誌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誌。 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切地體會,讓文言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內涵熠熠生輝。
同時,學生也將優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內化,臻於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 3、積累貫通而學致用 歐陽修詩。
2. 怎麽賞析古文壹,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壹起,我們需要註意這壹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壹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壹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附: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壹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制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壹物比作另壹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系起來在壹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壹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壹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蔔;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壹起來.
3. 怎麽寫古文賞析1、讀懂原文,把握文章體裁。
2、領會文章主題,以壹句話加以概括。
3、分析其寫作方面的突出特點。
如記敘文的人物描寫,註意人物外貌、神態、行動、語言、細節、側面描寫、環境襯托等。
記敘文景物描寫,註意其抓住特征,層次分明,情景交融,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等。
記敘文的事件敘述,註意取材的特點(如以小見大,新穎典型等),敘述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情節安排(如線索清晰,設置伏筆,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首尾呼應等)。
記敘文的語言,從生動,形象,新穎,言簡意賅,巧妙運用修辭手法等方面考慮。
說明文分析註意結構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理順序,並列式結構、推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主次式結構等)、說明方法(定義說明、詮釋說明、分類說明、舉例說明、引用說明、比較說明、比喻說明、數字說明等)、語言(簡練、準確、嚴密、生動等特點)。
議論文從其立論、構思(新穎)、結構、論證方法、語言等方面分析。
4、掌握壹些分析文章時常用的術語,以備應用。如:主題深刻(鮮明),構思精巧,意境深邃,結構新穎,描寫細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層次分明,相互映襯,前後呼應,比喻生動,對仗工穩,詞采斐然,簡練質樸,含蓄蘊藉,警句文眼,文筆生動,想象豐富,事例典型,巧設懸念,浮想聯翩,詠物抒情,融情於景,波瀾起伏,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奇思妙想,耐人尋味,尊崇自然,發現生活中的美,等等。要按照文章實際情況加以運用和發揮,切勿硬套、堆砌。上面提到的各種寫作方式也同樣如此,僅提供壹些思考的線索而已,需要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考場上分析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文章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點。
4. 如何寫古文鑒賞這首詞,上半闋寫景的部分,把嚴寒的冬天寫得壹點也不枯槁,也沒有壹星兒淒涼意味,恰恰相反,詩人的樂觀精神使得他筆下的北國冬天的風光,雄壯、樸素,美麗動人,讀了這些大氣磅礴、氣象雄渾的詞句,真是令人心氣豪爽,精神奮發。
這首詞的上半闋,雖然句句是寫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濃重。下半闋評論人物,但不枯燥。
寫景評論,兩者又密切關聯,互相映襯。詩人在對歷史人物評價的時候,有理有情,極有分寸。
壹個“惜”字就很有情味。“略輸”“稍遜”也饒有意趣。
叫“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形象好似巍然站立在我們面前。
“只識”二字很傳神,這兩個句子寫出了成吉思汗的為人,也寫出了詩人對他的看法。寫景的時候,景物的形象都是雄的,寫人物的時候,情況也是如此。
整個的詞,是描寫與議論結合,情感與景物相生,氣魄極大,感人極深,每讀壹遍,便覺得有壹股浩然之氣使人眼界開朗,心胸曠闊。這是壹首雪的贊歌,這是壹幅祖國壯麗山河的畫卷。
這是壹首歷史人物的詩品,這是壹首革命英雄為人民幸福而奮鬥的高歌。 千古絕唱 毛主席詩詞是中國革命的史詩,是中華詩詞海洋中的壹朵奇葩。
《沁園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亞子盛贊為千古絕唱。這首詞壹直是我的最愛,每次讀來都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的偉人,不由地沈醉於那種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
然而,從發表之日起,這首詞就遭到了諸多惡意的攻擊,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有人說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氣象;有人說它誇大自吹、離題萬裏;有人說它比喻不當、缺乏轉折;有人說它詞意稀疏、平淡無奇;甚至有人說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筆……斷章取義且流於表面,竟視金玉如磚石。
藝術追求含蘊,詞中別有洞天。這首詞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卻並非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誌。
它隱藏了太多的密秘,包納著無盡的玄機。其中的每壹句都意有所指,是詩人所思所想的真實流露,是詩人對許多重大問題給出的回答。
其情感之真摯、寓意之深遠、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絕。 壹、認清局勢。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好壹個周天寒徹,好壹場漫天大雪,好壹番人間苦難!天地間被風雪改變了容顏,只見長城內外蒼茫壹片,了無生機,連滔滔黃河也被雪凍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國仿佛進入了壹種死寂狀態。讓人聯想起了柳宗元寫雪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準備轉往綏遠對日作戰。在陜西清澗縣袁家溝籌劃渡河時,突然飄起鵝毛大雪,他登高遠望,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寫下了這首詞。
其所在地,北距長城約150公裏,東距黃河約25公裏。可見,詞中描寫的不全是實景,而更多地是詩人腦海中的景象。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華大地的遼闊北疆,它代表著中華兒女的頑強不屈,它作為中原的萬裏防線曾無數次阻擋了外族的入侵。
在雄偉的長城內外,正是壹片戰火硝煙。日本人威脅華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敵賣國,組織“冀東自治 *** ”;蔣介石不顧大義,鼓吹“攘外必先安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奔騰咆哮著滾滾向前,它無私哺育著華夏文明,它與歷史之河壹同流淌見證著悠悠五千年榮辱興衰。
在浩蕩的黃河之畔,又是壹場生死搏殺。國民黨集結了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幾十萬軍隊圍攻解放區。
而中央紅軍剛剛到達陜北,人馬只剩八千,立足未穩,糧彈奇缺。 站在群山之巔,頂著刺骨寒風,面對漫天飛雪,妳會有怎樣的心態呢?作為紅軍統帥,冒著內戰炮火,迎對列強欺淩,妳會做怎樣的回答呢?廣闊富饒的中華大地會冰封嗎?浩瀚深長的中華歷史之河會斷流嗎?從詩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臨著怎樣艱難的困局,擁有著怎樣驚人的洞察,又進行著怎樣深刻的思考! 二、指引戰鬥。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剎那間,群山起舞,靈動如無數銀蛇;高原奔馳,威猛如漫野蠟象。
整個世界由死寂變成了歡騰,天地之間充盈著無窮的生機。風雪是天公之所賜,苦難乃歷史之必然,但我們要打破冰封、戰勝苦難,與天公壹決高下。
這就是壹個強者對天公的回答,這就是壹個民族對命運的回答! 但與天意對抗,需要怎樣的力量、勇氣和智慧呢?靜默的群山起舞了,沈睡的高原覺醒了,化作了千軍萬馬,在大地上縱橫馳騁。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戰鬥的武器,高原在他眼裏就是勝利的階梯。
其精彩處,實難用語言來形容了! 他發現了人民的力量。他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喚醒人民起來造反,催發出中華民族的驚人潛力。那力量是無可匹敵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來比擬;那力量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整個大地都煥發出勃勃生機。
經過革命思想的洗禮,東亞病夫就成了無敵金剛;經過萬裏長征的洗禮,工農紅軍已成了無敵勁旅。
5. 幾篇古文鑒賞遊山西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①,豐年留客足雞豚②。
山重水復疑無路③,柳暗花明又壹村④。 簫鼓追隨春社近⑤,衣冠簡樸古風存⑥。
從今若許閑乘月⑦,拄杖無時夜叩門⑧。 譯文 不要笑話農家的酒渾,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壹重重山,又壹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壹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妳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臨近,布衣素冠,簡樸的古風依舊保存。
從今日起,如果允許乘著月光閑遊,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柴門。 〔註釋〕 ①:臘酒:頭壹年臘月釀制的酒。
②: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肴。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③:山重水復:壹重重山,壹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綠柳繁茂蔭濃,鮮花嬌艷明麗。
⑤:簫鼓:吹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⑦:若許:如果這樣。
閑乘月:有空閑時趁著月光前來。 ⑧:無時:隨時。
叩(kòu)門:敲門。 賞析 這是壹首樸實自然的山村記遊詩。
詩人用真摯的感情,明朗的筆調,描繪了山村景物和農家習俗,生活氣息十分濃郁。 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家鄉的風光和習俗,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詩的頭兩句,用“莫笑”和“足雞豚”這些親切的詞語,表現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摯的情態。詩的第三、四兩句對山村風光的描繪,是歷來為人稱頒的名句。
第三句中的“重”、“復”二字同義,再和“疑”字壹起,寫出了山水重疊回環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襯,再和“又”字壹起,描繪出綠樹蔭蔭、鮮花灼灼,令人驚喜的景象。詩的第五、六兩句,寫這裏的民風民俗,簫鼓齊鳴,衣冠簡樸,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贊美。
詩的最後兩句,作者抒發感情。這裏的熱情招待,優美風光,淳樸民俗,使詩人興致勃勃,但詩人沒有直接敘述這種心情,而是通過另壹種形式曲折地表現,說“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足見興致濃厚而強烈。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邊塞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輕車要前往哪裏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象隨風而去的蓬草壹樣出臨邊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壹樣進入邊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裏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壹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壹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裏卻是比喻壹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裏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壹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壹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邊塞荒涼,沒有什麽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壹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壹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壹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
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壹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壹“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壹個“圓”字,壹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裏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
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壹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
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譯] 巴山楚水壹片荒遠淒涼,二十三年來,我被。
6. 文言文評點賞析評點賞析:
壹、師生對話,是《論語》壹貫手法,但本篇情景非常具體,生動。師生表情心態歷歷可見,如同壹篇縮微記敘文:
人物:孔子及四弟子。事件:弟子侍坐與老師談理想。細節:1.表情神態:子路率爾,夫子哂之;2.動作:侍坐,鼓瑟,舍瑟作等等;3.語言略。
二、人物個性突出。孔子的溫言文寬和:讓弟子各言其誌,鼓勵他們積極發言,不因為自己年齡身份而拘束。當弟子發言時哪怕不同意,也絕不當眾難堪,如對子路的輕率發言,夫子僅“ 哂之”而這裏的哂,並沒有嘲笑的意思,最多是寬厚地壹笑。後來弟子發言時先不做評價,耐心傾聽,問下壹個。聽到曾晳發言後,情不自禁贊嘆:吾與點也!看出孔子對曾晳所說的境界的由衷贊美,毫不隱諱自己的傾向,既寬和又不和稀泥,壹個智慧長者形象躍然紙上。
而三個弟子個性最突出,子路的輕率不讓,冉有與公西華壹個比壹個謙遜,曾晳的風神瀟灑……最突出的的是子路和曾晳,《論語》中幾次提到子路的勇猛與率直,此次率先發言,毫無謙讓,描述時僅用壹個“率爾”足見其沖動的性格。而曾晳似乎壹直在鼓瑟不止,壹方面給師生對話營造壹種輕松的談話氣氛,壹方面也足見其灑脫不拘的個性,猶如壹個談話節目的背景樂手,非常具有藝術氣質。他也非常善於表達,描述的情境和諧美好,令人神往,即使拿給我們現代人看,也非常欣賞那種生活情境:春服既成,呼朋引伴,沂水中洗洗澡,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這如果作為壹種治理的最高境界,難能可貴,符合孔治國以禮樂的最高理想,能得孔子贊嘆;即使是另壹種可能:曾晳是個閑散的文人,不想參與治世,只願修養個人,如道家的無為而治,也與孔子的思想不違迕,所以也能得到孔子的***鳴——也許在孔子心中,對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奔走遊說也有些許疲累,這是壹種對老師難以言說的心境的微妙體察,所以也另孔子擊節。最後孔子另對三個弟子的評點無不堅持其壹向的主張:為國以禮,個性謙和。
三、行文緊湊,緊緊圍繞“言誌”,尺幅興波,生動曲折,主旨得以彰顯。這點不必多言,通過前面的分析自可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