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安德裏奇的人物經歷

安德裏奇的人物經歷

伊沃·安德裏奇(lvoAndri'c,1892—1975),壹八九二年十月九日生於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村。父親是個普通的手藝工人。伊沃·安德裏奇兩歲喪父,隨母親遷到姑母家,全仗母親做工勉強維持生活,家境十分困難。他的童年是在波斯尼亞的維舍格勒度過的,故鄉古老的傳奇故事、抒情歌謠以及 民間史詩在他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十三歲時,伊沃·安德裏奇自家鄉的小學畢業,來到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上中學。畢業後,曾在薩格勒布、格拉茨和維也納等地求學,並加入壹個名叫“青年波斯尼亞”的地下抵抗組織,反抗奧匈帝國的野蠻侵占。壹九壹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該組織的年輕革命家加夫裏洛·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從而觸發了第壹次世界大戰。伊沃·安德裏奇是“青年波斯尼亞”壹個文藝團體的負責人,又是普林西普的朋友,因而受到牽連,被奧地利當局逮捕入獄,後來又被流放到澤尼查附近的奧烏恰萊沃。他目睹並經受了人間的種種苦難,直到壹九壹七年才獲得釋放。

壹九壹八年,獲釋的伊沃·安德裏奇擔任了《文學的南方》等刊物的編輯,發表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歌、散文和文學評論,出版了散文詩集《黑海之濱》(1918)及《動亂》(1918)。壹九二年,他考進薩格勒布大學,後轉往波蘭的克拉科夫大學,最後於壹九二三年畢業於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從壹九二壹年到壹九四壹年的二十年間,伊沃·安德裏奇曾在南斯拉夫駐外使館任職,先後在羅馬、布加勒斯特、的裏雅斯特、格拉茨、日內瓦、柏林等地擔任過領事或大使。但在任職期間他從未停止過文學活動。 伊沃·安德裏奇的代表作是被稱為“波斯尼亞三部曲”中的第壹部《德裏納河上的橋》(1945)。這部長篇小說以壹座大橋為主線,通過壹系列各自獨立但又有內在聯系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追述了十五世紀至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約四百五十年間,波斯尼亞在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占領下所發 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波斯尼亞各階層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遭受占領者壓迫的悲慘命運,以及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英勇不屈的鬥爭。

“波斯尼亞三部曲”的另兩部為長篇小說《特拉夫尼克紀事》(1945)和《薩拉熱窩女人》(1945)。前者記述了拿破侖時代外國在波斯尼亞的特拉夫尼克城設立領事館時期,歐洲三大強國、四種宗教之間妳死我活的鬥爭,描繪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的興衰以及土耳其蘇丹謝裏姆三世的統治和滅亡。後者描寫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來自薩拉熱窩的壹位女士拉伊卡·拉達科維奇的壹生,她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壹九五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罪惡的庭院》是作者後期創作的壹部重要作品。它雖然是壹部歷史小說,寫的是壹個無辜的正教修士陷入土耳其牢獄的不幸遭遇,實際上是整個人間和現實生活的象征,罪惡的牢院是壹切時代暴政的縮影。這部小說雖有現實主義題旨,但許多地方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此外,還有中短篇小說集《大臣的象》(1948)、《新短篇小說集》(1948)等。其中《賣柴》即為伊沃·安德裏奇後期創作的壹個短篇佳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帝國政府和法西斯當局斷絕了壹切聯系 ,專心致誌地從事 3 部長篇小說《 德 裏 納 河 上的 橋 》、《特拉夫尼克紀事》和《小姐》的創作,均於1945年出版 。曾長期擔任南斯拉夫文學家聯合會主席。1954年出版長篇小說《罪惡的牢院》,被認為是代表他藝術成就的傑作。1975年病逝後有17卷文集問世。

《德裏納河上的橋》以壹座大橋的興廢,追述16世紀至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波斯尼亞人民在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占領下的命運和為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因為這部小說成功地“反映了自己國家歷史中的事實和命運”,具有“史詩般的力量”,作者獲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罪惡的牢院》結構復雜,故事中套故事,以壹個正教修道士落入牢院、經受種種苦難為線索,描繪了整個罪惡世界的真實生活。罪惡的牢院實際上是時代暴政的象征。安德裏奇被公認為是哲理現實主義作家。

1961年作品《橋.小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

《小姐》裏的主人公是壹位孤獨而貪婪的女高利貸者,作品揭露了金錢社會裏富有者的荒誕和性劣根。 正如有些評論家所指出的,伊沃·安德裏奇的作品在客觀展示人類歷史的同時,融入了高度理性的觀照和博大深沈的反思,以悲壯的情調反映了人類要求相互溝通、和解,並進而追求永恒價值的願望,表達了用理性戰勝荒謬,願世界充滿愛的強烈信念。安德裏奇是壹位真正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