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淺析蘇軾對宋詞的影響

淺析蘇軾對宋詞的影響

蘇軾開拓了詞的題材和意境,舉凡吊古傷今,述誌詠懷、感嘆時政、描繪山川景色、農村風光,以至闡述哲理等題材,都可寫入詞中,使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蘇詞風格多樣,他率先打破傳統婉約詞風,開創豪放詞風。其豪放詞具有壹種恢弘豪邁、縱放不羈、亢爽勁健的氣象,富有激蕩人心的力量。他另有些詞則表現出輕曠高遠或婉約纏綿的風格。

提高了詞品,以詩寫詞,將詞品和人品進行融合,將詞的言情和詩的言誌結合在壹起。

因此,其詩文往往以意為主,任情流瀉,風格隨情感基調而變化萬千。《江城子·密州出獵》意氣憤昂,熱情濃烈;《念奴嬌·赤壁懷古》開闊波蕩、雄姿英發,可以用高曠、雄壯形容;淒清傷感的詞,委婉細密,如悼亡妻《江城子》;《蔔算子》幽深清絕,孤獨感傷氛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則逸出塵外,氣格高揚。

擴大了詞境。

壹方面從題材上將理趣引入詞境,如《赤壁懷古》表現對人生的思考,《水調歌頭》對“月有陰晴圓缺”的領悟。另壹方面,將農村樸素的民風寫入詞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賣黃瓜”富有鄉村之泥土芳香與生活氣息,活潑生動;又如《西江月》之和諧寧靜。

改變了詞風,壹改詞壇綺羅香澤之態,開創豪放詞風蘇詞的風格,剛柔兼具,多姿多彩,橫豎爛漫。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起句直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詠嘆式的句法寫景寫清,境界闊大,感情深厚,寫得概括而有氣勢。又如《水調歌頭》,全詞由中秋賞月而引起想象,問天、遊仙、想宮闕、寫玉宇,直到對月“陰晴圓缺”的探索。體現出蘇軾豪放詞的特色,筆勢超邁,格調雄健,別有壹種飄逸空靈之感。

蘇詞大量采用標題和小序的形式,使詞的題序和詞正文構成有機統壹體。

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在詞調外另加標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在詞調後加上小序。蘇軾之後,多數詞人即把題序作為填詞常規。

蘇詞遵守詞的音律範圍卻往往不為音律所拘。壹方面弱化了對音樂的依附性,強化了文學性;另壹方面,增加了抒情言誌的自由,作詞時揮灑自如。

蘇軾開始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

如蘇詞《江城子·密州出獵》用孫權射虎、馮唐見召典,辛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用孫權、劉義隆、廉頗典,都屬善用典故的範例。詞經蘇軾開大量用典之先河,後繼者不絕如縷。

總之,在兩宋詞風銳變中,蘇軾起了關鍵作用,開闊了詞的意境,擴大了詞的表現範圍,將以往只在詩中出現的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