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我愛這土地》的寫作思路: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扡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我愛這土地》的寫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壹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誌。
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我愛這土地》表達的感情: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應該說並不難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而這首詩又是這樣傑出,有著巨大影響。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為好詩的詩,是能夠創作出來的,這就看詩人的藝術工力了。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是詩人在武漢時期的代表作。這首詩同《北方》等詩壹起,標誌著詩人的又壹個豐收期。在詩人創作的道路上,這壹時期的詩占有重要位置。
I Love This Land
《我愛這土地》
作者:艾青 ? 朝代:現代
If I were a bird,
假如我是壹只鳥,
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Of this land was buffeted by storms,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Then I would die,
——然後我死了,
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soil.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Why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擴展資料
《我愛這土地》賞析:
詩人把自己比作了壹只鳥:
“假如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我”是壹只鳥,要歌唱,壹直到死。為誰而歌唱?詩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詩句,來概括“我”的使命。這四句詩並沒有具體所指,但它們以更形象更廣泛的泛指性,擴大加深了這使命的內含。
詩人所深深愛著的這土地,正在經歷著壹場歷史的大搏鬥,大變革。在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壹潭,已不是只有淒涼和苦難。人民在奮起,民族在覺醒,“無比溫柔的黎明”已經可望了……詩人作為壹只鳥,就要為這壹偉大的時代歌唱!
詩人為了執行自己的歷史使命,視死如歸。“——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這壹句,把自己的決心寫得入木三分,也把詩人自己與土地的關系寫得再透徹不過了。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裏面,“我”的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也就是說,我的壹切壹切,都要毫無保留地全部獻給這片土地……
寫到這裏,詩人對於土地之愛,已經表達得淋漓盡致。那“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已夠撼動人心。但是,詩人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後兩句,再壹次撼動讀者: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這兩句寫得樸實平易,卻有著驚天動地的撼人力量。因為這“淚水”裏,含著多麽豐富的情感啊!千言萬語,不用說了,壹切的壹切,都含在這“淚水”裏了。
這裏,我們看到了詩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我愛這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