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早就提醒大家必須將李、杜兩人壹同重視,"李杜並重"是比較正確的觀點。然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對於李杜優劣的評論真是浩如煙海,既有抑李揚杜,又有抑杜揚李的。我認為,正是因為李杜之在中國,是根深蒂固地植入生活裏,他們的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才會有這麽多的文人墨客來探討這壹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回顧壹下歷史上的"李杜優劣論"。
先從李杜生前的評價入手。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壹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稱贊他是"白也詩無敵""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可見李白詩歌在當時的流傳與影響,是非常之大。杜甫生時名氣沒有李白的大,但也並非不為人所知。任華稱贊其詩歌氣魄的壯大"勢攫虎豹,氣騰蛟蘺。滄海無風自鼓蕩,華嶽平地欲奔馳。"可見李杜各有所長,這壹時期,李白似乎更搶風頭。
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元稹對李杜的各自所長,論述比較中肯的,但是不夠公道。事實上,李白的樂府歌詩寫得要比杜甫好,元卻說"差肩於子美"而已;杜市的律詩寫得比李白要好,元把他們兩人的成就拉得異乎尋常的大。白居易的評價傾向同於元,但是他並不貶低李白,比較客觀。他明確指出:"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詩最多,可傳千余首,至於貫穿古今,盡工盡善,又過於李。"這是在並列的基礎上,認為杜有過李處。後來的韓、柳等人對於李杜都持有並重的觀點。
宋初詩壇上,杜的地位並未高於李。如西昆體的主要代表人,楊億就表示"往往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北宋中期,情況有了壹些變化。幾個文學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歐陽修不僅喜歡李白的天資,而且喜歡李白詩歌的豐富想象和壯大氣魄。在《讀李集效其體》中,他集中表述了這壹點。當然,他並沒有因此而貶低杜甫。朱熹等人也對李白極為推崇。王安石、蘇軾與歐陽修他們不同,他們更推崇杜甫,不僅喜歡他的詩歌,更贊賞他的人格,蘇軾曾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壹時期中,代表北宋詩壇傑出成就的主要作家,雖然在個人欣賞趣味上有所偏愛,但都不存在著李杜孰優孰劣之爭。
南宋時期,可能由於因為同樣有著家國之痛的緣故,南宋壹些愛國者是很推崇杜詩的。如李綱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說:"平時讀之,未見其工;怡親更兵火喪亂之後,誦其詩如出其時,犁然有當於人心,然後知其語之妙也?quot;他之所以贊賞杜甫的,乃在於他的忠於祖國,而並非僅僅在於句法用詞上。但是抑李並非當時的普遍傾向,多數人還是兩人並稱,並不揚此抑彼。兩人並稱得到了陸遊、嚴羽等大家的支持。
綜觀有宋壹代,雖然學杜成為壹時的風氣,杜聲望技高,除了少數論者外,仍然是崇杜不抑李,李白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
到了蒙古族統治的元朝,詩人中如方回、劉秉忠、周權等,對李白的評價都很高。元人對李白的詩風極為推崇,評價也很多。在清人編著的《元詩選序》中說:"宋詩多沈?w,近少陵;元詩多輕揚,近太白?quot;可見元人較推崇李白,與他們的詩風有關。
明代,崇尚李白的傾向有增無減,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如劉基、高啟、王世貞、楊慎、李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偏重於李白。如高啟在《夜間謝太史讀李杜詩》雲:"前歌《蜀道難》,後歌《逼仄行》......"明人比較重李輕杜,主要偏重於詩歌的藝術及風格,這均與當時的學術思想有密切的聯系。
清代對兩人的看法,從主流來看,還是李杜並重。如錢謙益說:"唐之李、杜,光焰萬丈,人皆知之。"趙翼說"然杜雖獨有千古,而李之名終不因此稍減。讀者但覺杜可學而李不敢學,則天才不可及也?quot;但也有部分人比較偏重於李白的,如王夫之雖稱李、杜皆為大家,而於杜時有非議。還有袁,王士禎等人也是偏重於李白的,在此就不壹壹舉例了。
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
1,在評論李杜兩人時,由於後代文人對詩歌愛好的不同、經歷不同、立場不同,對於李白和杜甫的詩也就有褒貶不壹。基本上來說,有三種態度:揚杜抑李,揚李抑杜,各有所長、不宜用優劣論之。
2,在評論李杜優劣時,我們看到大多數人都堅信這壹觀點:即李杜各有自己的成就,無法替代的。這是壹個無法移易的事實。這個事實壹直受到了絕大多數論者的尊重。
3,每個時期都有壹些論者有自己喜愛的側重點,我們不能簡單扼要地把這種現象歸納為,喜歡現實主義或非現實主義,或歸納為人民愛李白,當官的愛杜甫。如果這麽說,本身就是很荒唐可笑的。
4,我們作為後來者,關鍵在於如何分析、研究、汲取他們遺產中有利於我們自己的那壹部分;而不是肆意攻擊,那樣做既無聊又可笑。
我認為,通過回顧李杜優劣論,關鍵是"以史為鑒",要有自己的看法,下面,我談談自己對兩位偉大詩人的看法:
首先,我以為,評價壹個古代作家,特別是對壹個有巨大影響的作家評價是個復雜的歷史問題。對李白、杜甫的評價也是如此:壹、作家以及其作品,是壹個不可改變的客觀歷史存在,不會因為他人的主觀意誌而轉移。我開頭就引用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句話。"文章在"說明作品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二、後人對作家作品的評價,都必然受時代的限制,並且因為個人的主觀好惡有所差異。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必須對上面提到的幾點有所註意。
其次,我認為論題的提法有所不妥,雖然這壹論題自古沿用至今,但是我認為"李杜優劣論"潛意識中含有其中之壹的詩人必然有"劣"的成分在裏面,在上面我們也多次強調了兩人的成就壹樣地卓越,用"劣"字有損兩人的成就。我感到,說哪個更優,都會對不起另外壹個人。兩人各有千秋,最好通過比較兩人的特點來研究、評價,這樣更為妥當。
因此,我比較贊成"各有所長、不宜用優劣論之"的這壹觀點。我覺得將兩個偉大詩人進行比較,分析他們的特點,展現他們的詩歌成就,這樣較為妥當。
壹提到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我們往往想到的是他們的不同之處。誠然,他們兩個的創作方法風格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稍微提壹下他們之間的聯系。我認為,他們雖然在創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兩者都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的。詩的題材都來源於生活。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也是有密切關系的。浪漫主義決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脫離了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就成了空想主義,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現實主義的誇張和放大也就是浪漫主義,缺少了浪漫主義的現實生活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姿色。另外他們都推?quot;風雅""風騷",對他們所贊賞的人,都以此來稱頌。還有,他們對漢魏詩賦的看法也頗為相似。
但是,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不用說兩個相同的偉大詩人。兩個詩人更多是他們之間的不同特點,這才是兩個偉大
詩人值得探討的地方:
先說說李白。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壹位,他崇尚浪漫主義,其詩歌創作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在其創作時,激情用平常語言不足以表達時用大膽誇張。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思想願望時就借助於驚人的幻想、神話、歷史故事也就揮之而來,感情瞬息萬變,思想的奔騰流動,也帶來句式和結構的跳脫變化等,從而形成其獨特的浪漫主義手法。其表現手法異常豐富:壹,誇張。這是李白重要表現方法,?quot;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他的想象變化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常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跳躍極大,形成了李式的想象。二,比興。李喜用比興,如《夢遊天姥吟留別》?quot;海客談瀛洲,煙清微泛信難求"起興,下接"越人語天姥,玉霓明滅或可睹"點題。類似這種寫法,李白用得隨心所欲、變化莫測。三,用典。典型作品如《行路難》通篇用典,使得詩歌內容更為深刻豐富。除此之外,他的詩句中還有不少的警言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壹點與杜甫頗為相似。
總之,李白詩歌的美是多樣的,除了大氣磅礴、雄奇壯美風格之外,還有自然明快的優美情調、清新飄逸、明凈秀美。作詩"純以氣勝",他在創作時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調及創作時獨有的沖動、激情、勇氣等等,使他的作品賦予了奇氣、大氣、朝氣。這是他最為獨到的特點,後人都難以模仿他的創作手法。
再看看杜甫。他善於寫現實主義的詩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壹,杜詩用敘事手法寫時事。他大量使用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他寫時事融入自己強烈的抒情、議論。如《羌村三首》,他記述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真實場景,而抒發的是壹己情懷。這是杜詩異於盛唐詩的地方。二,語言成就高。敘事詩善於寫對話和人物獨白,做到個性化;善於使用動詞、疊詞等等。三,寓主觀於客觀。通過具體生動、細致入微的客觀描寫,體現詩人主觀思想,達到雄渾壯麗的藝術境界。如《贈衛八處士》《北征》等,這些作品對於細部描寫,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這種描寫方法與李風馳電掣、大刀闊斧頗為不同。四,善於對現實生活 做典型的藝術概括,通過個別反映壹般。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往往從壹個人,壹件事,壹個家庭寫起,以小見大,為我們提供了比事件更為廣闊的生活畫面。
總體上看杜詩,其主要風格特征是沈郁頓挫,其感情基調是悲慨的,其詩中蘊涵著壹種厚積薄發的感情力量。另外,他的詩歌另壹特色則是蕭散自然。
雄奇壯美與沈郁頓挫、沖動激情與悲慨蒼涼、大刀闊斧與細致入微......這幾組詞語意思顯然大相徑庭,這也就是說,倘若李白的詩歌汲取杜甫的特點或是杜甫的詩歌汲取李白的特點,這樣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的。因此,我還是贊成"各有所長、不宜用優劣論之"的這壹觀點。
李杜優劣之爭不會因為我的壹通發言而停止,肯定會繼續下去。因為,對兩位偉大詩人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從詩歌的內容到形式再到思想,就是這樣壹個無窮盡的認識課題。但我相信:辯論不會停止,論題則會越辯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