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旗山海拔189米,形似旗展,唐代以前稱“黃嶺”,是東莞的象征。“黃旗山頂掛燈籠”是民間傳說的東莞八景中的第壹景。傳說在過去,在黃旗山頂上有壹棵千年古榕,因年久心空,滿山遍野的小螢火蟲飛累了都飛到樹洞棲息,抱成壹團,夜間遠看如燈籠壹般,奇景傳播遠近,故成為東莞八景之首。山下有始建於宋代的黃旗觀音古廟,逢年過節,遊人如潮。山麓尚存古井,名“廉泉”,傳說飲廉泉水,可使人變得廉潔。
市橋在北宋原名德安橋,是莞城的鬧市所在。橋的兩旁是小販攤檔,水陸的茶居酒店集匯之地,故被人們稱之為市橋。遙想當年,橋上兩邊街市熙熙攘攘,橋下河水清流淌湧,船只往來絡繹不絕,構成壹幅和諧、美麗的動人畫面。特別是每年春風拂面、春雨連綿、春水上漲的時候,在市橋河上,波瀾洶湧之聲可聽,船夫槳櫓之聲可聞,樓懸荇藻之景可見,壹派春江水漲的美好景象。
現在的市橋路是壹條非常熱鬧的步行街。
市橋春漲,另有壹說是“施橋春漲”。施橋在黃旗嶺下,附城戙船澳前,此處原有河,水向東流,河上有橋名施橋。但據明清東莞舊誌,均寫作“市橋春漲”。明盧寬有《市橋春漲》詩雲:. 虹橋歷年知幾許?橋頭趁市人如雨。三春潦漲從天來,飛湍激漱中流柱。中流砥柱立不難。豈畏怒浪高如山,古今豪傑經過此,何人只手迥狂瀾。 原位於莞城西城樓側的鳳凰臺也是東莞舊八景之壹,名為“鳳臺秋濟”,俗稱“鳳凰臺上金雞叫”。原址在宋朝時建有上清觀,旁邊有雁塔,凡有中舉者均在塔碑上題名。傳說山上有鳳凰草,曾引鳳凰來,故名鳳凰臺。
400多年前,明代文人雅士在此成立“鳳凰書社”,並經常來此吟詩作對。
到了清朝末年,鳳凰臺就已經倒塌了,只剩下了臺基。旁邊的雁塔和上清觀也想及相繼毀於“文革”時期。事隔十多年,東莞人認為鳳凰臺是東莞詩脈所在,是東莞文化的重要象征,故重修鳳凰臺,並在鳳凰臺所在地,修建文化宮、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等文化建築,當時的鳳凰臺是在文化宮半山處的壹座銅制鳳凰雕像。在建設西城樓文化廣場期間,原有鳳凰銅像拆除搬遷。2005年元旦,東莞市人民政府在文化廣場二期建築物圓形廣場中央重建如今所看到的鳳凰臺雕塑。
黃江鎮最高的山是“寶山”。寶山古稱慮山,又名蘆山。位於黃江鎮東部,橫貫黃江、樟木頭、塘廈三個鎮。 寶山因產銀礦,古人曾在此煉銀而改名寶山。何時及何人開采已無資料可查。寶山除產銀礦外,它自古還以瀑布而揚名。主峰東側有芙蓉寺(今已成遺址),寺前有潭,名寶潭。飛瀑自山崖瀉下,沖擊著中空的石甕形巨石,奔響如雷,甕中水花激濺,狀若芙蓉,故有“寶山石甕出芙蓉”的盛景。是東莞古八景之壹。清代中後期,石甕終於被沖破。
清代是寶山風景全盛期,當地人自立了古剎、石甕、靈鳥、仙床、龍潭、石井、廚洞、松徑等八景。現景點不存,但山色依然秀麗,吸引著眾多遊客。
然而,遺憾得很,久歷滄桑的寶山的壹些名勝古跡早已殘缺不全了。石甕於數十年前遭雷擊而崩塌,百尺飛瀑也變為涓涓細流,芙蓉湧現的奇觀也不復在。山亭及芙蓉古寺亦空余遺跡,遊人只有對之興嘆而已。此外,山下的壹個曾是元代官府煉銀的石甕場,如今也只余壹個深深的山洞,當地鄉人稱之為“坑窟”,相傳這就是當年采銀的坑洞。
水濂山森林公園位於市中心以南 8 公裏處,水濂山舊稱彭峒山,海拔 378.8 米,方圓十余裏,山崗連綿,巖石嶙峋,因昔有彭公樓隱於此,故名彭峒山。彭峒水簾,是明代東莞八景之壹。
山上有泉,水清冽味甘;有古峒山寺,規模宏大,遺址保留完好。半山處有觀音廟,驅車可直至廟前。山顛飛瀑懸瀉十余丈,形如水簾,四時不絕。山澗多藤蘿,橫垂峭壁。泉水繞廟後左側,註入芙蓉澗。飛瀑流泉,淙淙崢崢,音如琴聲。山上林木陰翳,花草茂盛,松響助涼。水濂山森林公園現己列入市五大森林公園之壹。
講述了壹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壹對新婚燕爾的夫妻十分恩愛,夫妻倆靠丈夫出海捕魚為生,由於丈夫每次出去都要很長的時間才回來,妻子相思成病,每日站在金牛山蟹殼巖上盼望出海謀生的丈夫歸來。有壹天,妻子到巖洞內的井邊汲水,忽然看到井水裏映出壹葉歸帆,船頭站著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跑到碼頭去看,果然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歸來,認定是井神顯靈。海月巖公園位於厚街湧口村。金牛山上的“海月風帆”是東莞老八景之壹。整個公園面積三百多畝,裏面有氣勢雄偉的三清殿、金壁生輝的海月殿、綠水蕩漾的海月湖和迂回曲折的九曲橋,是遊人休閑,清心養神的好地方。
金牛山是座高十丈,周壹裏的紅石質山崗,造型奇特。蟹殼巖上刻有“海月巖”三字,為宋紹二年(1132年)刻,巖下有壹石井,曾有“海上風帆落井中”之說,現增設了雕塑、樓亭等景點。
靖康海市亡人趁——這個東莞舊八景的故事比較簡單,說是在虎門望出去的那壹片海,曾經叫做“伶仃洋”的那壹塊,文天祥的詩句“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裏嘆伶仃”就是說的這裏。這裏也曾叫做“靖康海”。 相傳這裏以前有時候在海面上會出現壹個集市人來人往,買賣的、走路的、肩挑的、推車的、好像很熱鬧的樣子。當時的人們就說這是壹個鬼市場,都是那些鬼來趁墟。所以就有了“靖康海市亡人趁”的這個說法。那應該是壹種“海市蜃樓”的現象。
靖康海市極之神奇,據清代周天成等著的《東莞縣誌》載:“海市多見靖康場,當晦夜海光忽生,水面盡赤。有無數燈火往來,螺女鮫人之屬,喧喧笑語。聞賣珠鬻錦數錢量米之聲,至曉方止。”(註:原無標點符號)在歷代有關海市蜃樓的描述中,只有影像的描述。在海市蜃樓出現的同時,還能聽到各種聲音,則只有靖康海市才有。靖康海市的奇異獨特還在於:“靖康海市,又與青州不同。靖康海市見於夜,青州見於晝。”(註:誌書所提及的青州,疑為山東省青州)古人無法解釋海市蜃樓的成因,便附之以鬼神之說,認為是海上的神仙進行的珊瑚之市,又以為那裏過去有沈沒的陸地,當月出時便有鬼物就海中為市。故此,靖康海市又有“珊瑚夜市”、“沈州夜市”之稱。 覺華煙雨曾被評東莞八景之壹,地點現在中堂開達玩具廠內,原廣虎公路,中堂至鬥朗路段旁,此景現已沒有。相傳在壹千多年前,羅浮山有壹只仙鵝飛走,覺華寺裏有壹個和尚歷經千辛萬苦,跟蹤至泊洋海面附近壹個地方,只見那只仙鵝停了下來,轉眼就不見了。那時候泊洋村壹帶還是海洋。從這時起,每年都有壹船稻谷在泊洋海面沈沒,而沈掉那船谷的主人就很快發跡起家。這只仙鵝落腳地方是壹塊福地,就在這裏興建覺華寺。
覺華寺在市西十五裏(即中堂)。宋紹興初(1131年),徐邦彥得到壹個觀音像,把她供奉在江流堂,縣令張勛叫和尚宋鑒給他求得存放在覺華寺,和尚妙縣建築了壹座殿閣,李濤為他作證。鹹淳二年(1266年)將侍郎徐淵授意何漢濤施舍田地八十畝給覺華寺,當時殿宇寶塔直上雲宵,從遠處觀看,隱隱約約,像在煙霧中壹樣,故名覺華煙雨。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寺裏的田地被人搶去。嘉靖初年(1522年),這座寺就被廢棄了。
明初東莞詩人陳靖吉題《覺華煙雨》七絕二首:
其壹:江心樓閣梵王宮,三千世界疑虛空。漁村相對壹水隔,竹籬茅舍有無中。
其二:半開霧景更奇特,遠處參天青歷歷。壹圖水墨海天秋,今古不知誰卷得。
黃裳《覺華煙雨》七絕詩:
叢林幽寂枕江隈,煙雨蒙蒙晝不開。過客不知蘭若處,但聞鐘馨數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