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中秋節提燈籠的由來

中秋節提燈籠的由來

1. 關於中秋節提燈籠的詩句

關於中秋節提燈籠的詩句 1.求中秋節燈籠的古詩詞

《青玉案》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中秋登樓望月》宋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折桂令·中秋》元 張養浩

壹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臨江仙》宋 葛勝仲

寶觀岧嶢飛雉堞,登臨恍欲升仙。

野桃官柳襯吳天。

春風寒食夜,遺恨在封綿。

聞道東溟才二裏,銀濤直與天連。

憑誰都卷入芳尊。

賦歸歡靖節,消渴解文園。

《應天長》宋 張矩

翠迷倦舞,紅駐老妝,流鶯怕與春別。

過了禁煙寒食,東風顫環鐵。

遊人恨,柔帶結。

更喚醒、羽喉宮舌。

畫橋遠,不認綿蠻,晚棹空歇。

爭似湧金樓,燕燕歸來,鉤轉暮簾揭。

對語畫梁消息,香泥砌花屑。

昆明事,休更說。

費夢繞、建章宮闕。

曉啼處,穩擊金狨,雙燈籠月。

《秋興夜飲》宋 陸遊

成都城中秋夜長,燈籠蠟紙明空堂。

高梧月白繞飛鵲,衰草露濕啼寒螿。

堂上書生讀書罷,欲眠未眠偏斷腸。

起行百匝幾嘆息,壹夕綠發成秋霜。

中原日月用胡歷,幽州老酋著柘黃。

榮河溫洛底處所,可使長作旃裘鄉。

百金戰袍雕鶻盤,三尺劍鋒霜雪寒。

壹朝出塞君試看,旦發寶雞暮長安。

引劍酣歌亦壯哉。

要君***覆手中杯。

秋鴻陣密橫江去,暮角聲酣戰雨來。

莫恨皇天無老眼,請看白骨有青苔。

中年倍覺流光速,行矣西郊又見梅。

供參考。

2.請問,能提供壹些關於燈籠的詩詞嗎

生查子 宋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清玉案元夕 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

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娥而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欄珊處

唐章碣

建元看別上元燈,處處回廊鬥火層。

珠玉亂拋高殿佛,綺羅深拜遠山僧。

臨風走筆思呈惠,到曉行禪合伴能。

無限喧闐留不得,月華西下露華凝。

觀燈

唐張蕭遠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

歌鐘喧夜更漏暗,羅綺滿街塵土香。

星宿別從天畔出,蓮花不向水中芳。

寶釵驟馬多遺落,依舊明朝在路傍。

這是最接近的了

3.有關於春節掛燈籠的詩

1.彩龍兆祥,民阜國強_燈籠的寓意

2.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這首很熟悉吧,辛棄疾的《青玉案》,講的是元宵節(算春節的壹部分)第壹句的花千樹就是指元宵節燈籠之多,千千萬萬。

3.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是唐崔液的《上元夜》也是講元宵節的,後面的聞燈不看來就是講元宵節看燈的盛況。

4.為什麽人們在中秋節時要提燈籠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壹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壹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壹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

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壹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5.為什麽中秋節要提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

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壹,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壹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

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壹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遊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壹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紮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壹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

如《中華全國風俗誌》卷五記:江西“中秋夜,壹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壹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

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

而在廣西邊疆壹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

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壹習俗。 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6.元宵節(提燈籠的)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花燈寄寓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

人們在院子裏紮壹小棚,棚裏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壹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壹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壹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壹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壹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壹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

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壹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

天燈上寫滿了心裏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

入學的第壹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壹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壹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壹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壹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

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元宵賞燈詩“壹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

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範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

大詞人辛棄疾曾有壹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風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

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

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動、精彩別致。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壹起。

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