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友誼的詩句及其賞析

關於友誼的詩句及其賞析

1. 關於友情的詩及賞析

1、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鬥酒詩百篇,壹生好入名山遊。

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壹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顯然,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然而,也因為它像生活壹樣自然,人們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詩的三四句,後代詩家還有壹點評論,開頭兩句口語化的平直敘述,就說不出所以然來了。其實,結合上述背景來看,頭兩句也是寫得極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我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聲口語言簡直是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壹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

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

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

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也許正因為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為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

情之所至,遂對著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說汪倫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樣深呀,當然也可以,但顯得壹般化,還有壹點“做詩”的味道。現在的寫法,好像兩個友人船邊餞別,壹個“勸君更進壹杯酒”,壹個“壹杯壹杯復壹杯”。

李白酒酣情濃,意態飛揚,舉杯對腳下悠悠流水說道:“桃花潭水啊,別說您多麽深了,可不及汪倫的友情深呢!”口頭語,眼前景,自有壹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人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以,清人沈德潛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

(《唐詩別裁》) 古人寫詩,壹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此詩自呼其名開始,又呼對方之名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壹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還奇蝴”,正所謂炫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上面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

我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

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

然而,上述李白這首詩表情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

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復雜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不能“定於壹律”的 2、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

孤 帆 遠孩花粉拘莠餃瘋邪弗矛 影 碧 空 盡 , 唯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 這首詩前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壹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

後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壹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壹個字說到離愁別思,但字裏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

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於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稱賞的詩界名士,曾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贈詩稱譽之。

漫遊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開放的盛唐文人的風尚,寓居湖北安陸的青年李白,早就有壹番“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旅遊經歷。因此他在武昌名樓——黃鶴樓,送別詩界名士——孟浩然,去遊歷江左名城——揚州(古時稱為廣陵),面對著把名樓、名士、名城聯系在壹起的“三名兼備”的旅遊盛事,他詩情勃發,對世界的感覺是色彩明麗的,渾無絲毫感傷。

開頭兩句本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目的地,但這種交待被“煙花三月”這個鮮麗的意象感覺化了。李白不是有過壹個“夢筆生花”的故事嗎?想不到作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夢中筆頭生花,竟生成了送別時的三月煙花,贏得前人稱此句為“千古麗句”。

天空也被明麗的世界感覺。

2. 關於友情的古詩及賞析

1、壹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____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2、浮雲壹別後,流水十年間。____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____高適《別董大二首》

5、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____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6、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____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8、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____王維《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3. 關於友誼的古詩註釋及賞析,要12首,詞也行

李白有壹首很有名的詩《贈汪倫》。詩中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十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損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與君壹別、誰可相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沾巾。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 贈汪倫 》等等,

4. 關於友誼的古詩註釋及賞析,要12首,詞也行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高適 別董大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李白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李商隱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 關於友誼的完整古詩,並附有詳細賞析(每句都有)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壹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

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

壹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

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

第三句遙接起句,進壹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壹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麽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壹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壹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壹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後人所傳誦。

6. 關於友誼的古詩註釋及賞析,要12首,詞也行

李白有壹首很有名的詩《贈汪倫》。

詩中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十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損青青校樹、萋萋庭草、與君壹別、誰可相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沾巾。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 贈汪倫 》等等,。

7. 關於友誼的完整古詩,並附有詳細賞析(每句都有)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壹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壹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壹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壹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麽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壹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壹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壹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後人所傳誦。

8. 關於友誼的句子加賞析

關於友誼的詩句 1、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處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解讀勸友人酒中蘊涵著濃濃的深情,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朋友出關了,去了塞外,不知道何時再能相見,而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作者的心情,只能用酒代替了。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壹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壹杯濃郁的感情瓊漿。

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壹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壹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壹刻。

“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壹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沈默,“勸君更盡壹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沈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

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2、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出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解讀沒有想到,在這風景壹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妳這位老相熟。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

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雕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

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3、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出處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解讀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這是壹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4、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唐杜甫《五古?夢李白二首》: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葉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皎龍得。”解讀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既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妳對我相思之切。

這是杜甫常用的越過壹層,從對方寫起,連帶雙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長相思念而入我夢,則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雙方之相知相憶又自然道出。

“明”在此詩中是形容詞作動詞,其意為告訴、告知。5、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出處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解讀此地壹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裏之外去了。這句詩直抒離別的深情,是說從這裏分別之後,友人就將像孤獨的蓬草那樣隨風而轉,飄搖萬裏之外。

怎不叫人牽掛,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這壹聯是流水對,有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壹格。

6、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出處杜甫《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解讀什麽時候我們暢飲壹樽酒,細細討論作詩。

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 結尾 余意不盡,令人讀完全詩,心中猶回蕩著作者的無限思情。

全詩意在懷念詩友李白。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

詩中表達了杜甫對李白的深摯情誼和對他的文學才能的極高評價。後世遂以“樽酒論文”謂壹邊喝酒,壹邊議論文章。

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出處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解讀把我的愁心托付給明月,壹同伴隨妳奔赴夜郎之西!“君”字壹作“風”。

這裏所謂“夜郎”並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壹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壹);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

詩人為什麽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8、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出處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告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解讀請妳試著問問那向東奔流的長江水,我們離別的情誼與它相比誰。

9. 關於友誼名言及賞析

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處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解讀勸友人酒中蘊涵著濃濃的深情,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朋友出關了,去了塞外,不知道何時再能相見,而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作者的心情,只能用酒代替了。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壹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壹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壹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壹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壹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壹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沈默,“勸君更盡壹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沈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

2、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出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解讀沒有想到,在這風景壹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妳這位老相熟。

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雕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3、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出處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解讀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這是壹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唐杜甫《五古?夢李白二首》: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葉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皎龍得。”

解讀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既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妳對我相思之切。這是杜甫常用的越過壹層,從對方寫起,連帶雙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長相思念而入我夢,則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雙方之相知相憶又自然道出。“明”在此詩中是形容詞作動詞,其意為告訴、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