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設計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設計

《故都的秋》是將個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壹起,表現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本人獨特感受的作品。下面是有我為妳整理的《故都的秋》優秀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妳!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設計

 壹、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紛紛開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探求。生成性的語文課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筆下的?麥田?:有壹群孩子在課堂?麥田?裏自由自在地遊戲、狂奔、亂跑,新的活動不斷生成。教師就是站在那?麥田?懸崖邊的守望者,守望著這片麥田,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不讓壹個孩子掉下?懸崖?,不讓學生迷失於?課堂生成?。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致和開發性學習的欲望為起點,課堂上適度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對於學生生成的單壹的信息資源,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將他們帶到思維的邊緣,讓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壹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必修2第壹單元的第二篇。本單元所選的三篇課文都是 抒情 散文 ,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 文章 的?景語?裏,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體會作者的情態與誌趣。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壹起,表現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獨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實用閱讀能力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將本文分為兩課時來學習。第壹課時從內容和背景方面研讀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課時從語言和藝術手法方面,體察作者情感。這是第壹課時的設計方案。

 三、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壹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既要讓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 方法 。

 四、教學目標 :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壹的寫作特色,進壹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課時教學重點、難點及依據:

 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已遠,學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壹定的難度,也難以領悟主觀色彩籠罩之下的景物描寫的妙處。所以體會本文情景交融,引導學生推敲本文悲涼、傷感情調的由來。既是教學重點,又是學習難點。

 六、教法學法設想:

 1、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合作的教法。

 (解說:在新課程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2、朗讀感受,重視誦讀、美讀。

 (解說: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3、讓學生讀、說、品、評,合作探究

 (解說:閱讀實踐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

 七、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設計:

 依據本課時的重點、難點及 教學方法 的思考,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環節:

 (壹)貼近生活,進入情感

 壹開課,老師與學生***同回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等壹系列的描寫秋天的詩詞?是的,不同的人對於秋有著不同的感受。毛澤東讀到秋日的壯麗,杜甫讀到秋風的悲涼,柳永讀到秋雨的淒苦。那麽,妳眼裏的秋天是怎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會談身邊的秋天,壹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裏,各種莊稼陸續成熟了,果園裏,各種果樹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壹方面秋天也會給人帶來破敗、淒涼之感:北雁南飛,枯葉飄零,收獲後的田野,壹片狼藉,風中夾雜著寒意,讓人心緒悲涼等等。

 ?壹個自然風景就是壹個心靈世界?,那麽,讓我們壹起走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體味壹下郁達夫眼裏的秋天是怎樣的呢?

 (解說:這壹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最佳狀態,也就進入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 誦讀感悟, 辯論 情感

 1、先聽課文朗讀錄音,配上壹段憂郁抒情的音樂《秋思》,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調。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文中勾畫出作者選用了哪些平常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

 2、聽完課文錄音,請學生讀課文1-2自然段,分別用文中的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解說:這壹設問意在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學生很快悟出:作者眼裏故都的秋最大的特點:?清、靜、悲涼?

 3、那麽縱觀全文,?妳認為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

 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為兩組。要求各組同學在回答時以文本為依據。

 學生有了爭論意識,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語句,在閱讀和爭論中提高運用文本的能力。

 ?頌秋?組的同學就會從作者贊美、眷戀故都的感情角度來選讀文段證明自己觀點,而?悲秋?組的同學則會從蕭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寫中讀出?悲涼?。學生很容易讀到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的涼意、秋棗的色彩。那作者為什麽不選故都的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郊是眾多優美的風光,而是選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幾幅畫面來作為故都的代表呢?為什麽南國的秋就不能體現作者的情感呢?

 學生經過壹系列深入的辯論後發現:作家會選什麽樣的景來抒什麽樣的情,這都跟作家的個人心境有關。作者寫南國之秋,秋味不濃,難以讓人滿足;寫北國的秋,才夠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對故都秋的眷戀和向往,是積極贊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調又是憂傷的,悲涼的。可以說《故都的秋》是壹曲悲涼的頌歌。

 (解說:有意讓教學重心下移,設置了壹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這是壹種聯系文本進行分析的 思維訓練 ,有助於培養學生篩選、提取文中信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產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閱讀和爭論中,加深對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加深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認識,突出了本堂課教學重點。這種放手讓學生討論的做法,能讓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有助於思維的互補,更有助於合作能力和發現能力的培養。在這裏,課堂就是壹條生生不息流動著的河流,師生成為課堂生活的創造者。)

 (三)研讀探究,發現情感

 繼而,教師拋出壹個學習缺口,師生進行互動研討探究?郁達夫眼裏的秋天為什麽會是這樣呢?(下面是我上這堂課與學生互動的片斷)

 生:可能跟他的年齡有關吧。

 師:郁達夫寫此文時年齡只有38歲。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關吧。

 師:可惜我手頭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能幫妳證明這壹點。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時代有關?

 師:不錯,郁達夫生活在動亂年代,但是像他這壹時代的其他作家也寫過反映季節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寫得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許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

 生:還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懷有關。

 師:郁達夫1913年9月隨長兄赴日 留學 ,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了他愛國熱忱。

 生:由此看來,作者因眷戀故都才產生這樣的情感。

 生:作者寫南國之秋,秋味不濃,難以讓人滿足;寫北國的秋,才夠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

 通過互動之後達成***識: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與作家的個人氣質、生活經歷、文藝觀和審美追求等有關。

 (解說:?因學定教?是壹條不能違背的原則,無論預先考慮如何周密,在課堂上還是要尊重學生思維變化,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隨機應變,只要不妨礙教學的終極目標就可以。這壹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去探究發現悲涼、傷感情調的由來?。在這裏,我沒有進行傳統式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介紹,只是讓學生既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而且是自主學習的興致和開發性學習的欲望。)

 接著,進入延伸拓展環節,根據學以致用的原則,設計這樣壹道練習: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同學們可選取文中五幅畫裏的景物,也可聯想我們家鄉秋天裏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 句子 的格式續寫。看誰說得新!說得多!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裏啊,在哪裏? 它在簡陋的小屋裏;它在濃濃的香茶裏;它在蜜桔的飄香裏。

《故都的秋》教案設計模板

 教學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通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並進壹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3.體會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確理解作者的?悲涼?心態。

 教學過程

 壹、導語設計

 1. 同學們,讀以下詩句,妳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嗎?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寒蟬淒切,對長亭往,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明確:在以上的詩句中,毛澤東讀到的是秋日的壯麗,杜甫讀到的是秋風的悲涼,柳永讀到的是秋雨的淒涼。面對秋景,詩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的客觀景物和作者的主觀感受是統壹的,和作者的個性、經歷和情趣是分不開的。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進而體會蘊涵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郁達夫不遠千裏,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面對?故都的秋?,他讀到的是怎樣的秋呢?

 2. 復習回顧:上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的結構,作者是按照?贊故都的秋?繪故都的秋?戀故都的秋?的順序來寫的。

 二、文本解讀

 (壹)學習第壹部分

 合作探究

 學生齊讀1、2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運用什麽手法來寫的故都的秋的?請具體分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兩段運用對比的手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並用江南之秋的慢、濕、淡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學習第二部分

 研習描繪故都秋的五幅圖畫,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點。

 提問:

 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的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麽?

 明確:具體寫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勝景?等五幅畫面。

 合作探究

 (1)重點研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思考:這幅畫面的景物怎樣體現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呢?

 明確:?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壹種明凈高爽、了無點塵之感,寫出了?清?;?靜對著像喇叭似的(朝榮)的花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等冷色調的?牽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淒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

 (2)學生討論其余四幅圖面的景物如何體現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 總結 :

 ?秋槐落蕊?圖:?靜鋪得滿地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覺出壹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感覺?;?清壹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悲涼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落寞?。

 ?秋蟬嘶鳴?圖:靜?處處蟬鳴聲;悲涼?秋蟬衰弱的蟬聲

 ?閑話秋涼?圖:清?放晴的天空、雨後的斜橋影;靜?息列索落的雨聲;悲涼?涼風、雨後話秋涼的?都市閑人?

 ?秋果勝景?圖:清?果實成熟的八九月;悲涼?西北風、塵沙灰土的世界

 (3)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展開對景物的描寫?這些景物有什麽特點?

 明確:作者主要從秋聲、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地展開描寫。

 色: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清)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壹幅冷色的畫面。

 聲:高天的馴鴿聲、掃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味:破墻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涼風 微嘆 清秋(悲涼)處處流露出悲涼、憂傷

 小結:聲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品其韻,如入其境。

 (4)討論:讀第12自然段,妳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壹句?作者為什麽要寫中外詩人甚至常人對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聯系記敘描寫中的議論的作用思考)

 明確:中心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壹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本段從對故都的秋的記敘深化到議論,這是散文特有的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壹步贊頌北國之秋。同時創造出壹種 文化 氛圍,於自然氣息之外在增添了壹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旨意暗合。

 (三)學習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1.學生齊讀最後兩段,教師提問: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最大的區別在哪個方面?作者在對比之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兩段主要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通過對比直抒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明確:句中的四個比喻,分別從味道的足與不足、質的實在與不實在、味道的濃與不濃、性情的厚重與不厚重來表現故都秋的特征,生動形象,饒有趣味。

 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認為牽牛花的花色?以藍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明確:因為藍色和白色為冷色,能體現作者悲涼的心境,而淡紅色為暖色。

 2.棗子為紅色,作者為什麽選來作為體現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特點之景物?

 明確:因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棗子顏色為?淡綠微黃?,表現了故都秋的特點和作者的心境。

 3.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但作者不展開寫北平的名勝,只選取上述平常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明確:作者所寫的秋景是圍繞?清、靜、悲涼?的特點選取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的,秋聲是寂靜與落寞的,秋味是悲涼的,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壹,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麽樣的景來抒什麽樣的情。

 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妳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答:頌秋。但是,由於受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經歷的影響,全文的基調卻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壹曲悲涼的頌歌。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設計

郁達夫 《故都的秋》課文原文

 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裏,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壹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壹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壹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壹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壹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壹碗濃茶、向院子壹坐,妳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壹絲壹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壹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壹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壹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壹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壹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壹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麽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壹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壹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壹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壹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麽?壹層秋雨壹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壹種奇景。第壹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竈房門口,它都會壹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壹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裏,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壹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妳若去壹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裏,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壹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裏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壹定會感到壹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裏有壹個?秋士?的 成語 ,讀本裏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壹個三分之壹的零頭。

 壹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猜妳還感興趣的:

1. 《故都的秋》優秀教案設計

2. 《秋天的懷念》優秀教案設計

3. 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匯總

4. 《故都的秋》公開課教學設計以及原文

5. 《故都的秋》公開課優秀教案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