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急求李商隱《詠史》之“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全詩的譯文!誰能幫我壹把啊?

急求李商隱《詠史》之“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全詩的譯文!誰能幫我壹把啊?

李商隱——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

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

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遇南薰曲,

終古蒼梧哭翠華。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懷州河內人。在朋黨傾軋的夾縫中,他仕途失意,潦倒終身,45歲抑郁而死。在詩歌藝術上卓有成效,是晚唐詩壇的壹顆明星,對宋初西昆體詩歌創作有較大的影響。

說明:這首詩深刻總結了歷代興衰的經驗教訓,道出了“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警句,很值得人們深思。果能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則廉潔之風必興,國必強、家必盛。

在晚唐的詩壇上,李商隱的詠史七絕可以說是獨樹壹幟。這些通過獨特的藝術技巧,以暗喻寄托的方式表達出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形成了李商隱詠史的獨特風格。

李商隱詠史七絕藝術技巧主要是:1、選取典型的歷史事件和場景,敘議結合,以古鑒今;2、將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巧妙結合,在深婉含蓄的筆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諷;3、自出機杼,公故為新;4、借歷史興衰的變化,喻示歷史演變的規律及教訓,抒發沈重的歷史感慨;5、精心選材,以小見大,借壹斑而窺全豹;6、善用、巧用典故。

關鍵詞:詩歌 晚唐 詠史七絕 李商隱 藝術技巧

在晚唐詩壇上,能夠有敏銳的政治眼光,展示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又能以細膩的情感方式,獨辟詩歌藝術的蹊徑者,李商隱是首屈壹指的人了。

李商隱壹生經歷了唐後期的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代王朝,目睹了曾經繁榮強大的唐帝國無可挽回地沒落和衰頹。李商隱出於對國家命運的關註,對最高統治者荒淫無度,小人專權,國家社稷日趨衰落等憂心忡忡,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失望和痛心,尤以詠史七絕最為突出。這些詩往往以暗喻寄托的方式寫出,形成了李商隱詠史詩的獨特風格。

壹、 選取典型的歷史事件和場景,敘議結合,以古鑒今。

面對著封建統治者的荒淫無度,壹心沈醉於酒色,不務朝政,國勢日趨衰落,江山社稷飄搖欲墜。李商隱內心充滿失望和痛心,對統治者十分痛恨,在當時,這種情感不便明言又不能不說,因此,李商隱只有追述歷史往事。以此影射時事,以古鑒今。如《北齊二首》:

壹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其壹)

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壹圍。(其二)

這兩首詩中,詩人通過北齊後主高緯寵幸馮淑妃而淫亡國的歷史事實,予當權者以壹定的諷刺。《北齊書》記載: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晉陽,然後向齊都鄴城進軍,北齊後主高緯被周師所虜,北齊於是滅亡。在這兩首詩中,詩人選取了典型的歷史事件和場景,在敘述史實中生發議論,在生動具體的形象和強烈的色彩對比中表現了深刻的寓意,以古鑒今。

二、 將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巧妙結合,在深婉含蓄的筆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諷。

在道教的傳說中,西王母和周穆王、漢武帝和西王母都有愛情故事。周穆王和漢武帝都是神仙之道的迷信者,他們服食仙丹,祈求長生,傳說周穆王還吃了西王母送給他的蟠桃和瓊漿玉液,但最終誰也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在西王母與周穆王、漢武帝的愛情中,和求仙是分不開的。李商隱的《瑤池》:“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依據關於他們愛情的傳說,諷刺了他們求仙的虛亡與荒唐。在巧妙的構思中,詩歌的主旨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形象描寫和心理活動的揣摩中。在委婉的語言表達中透露出尖刻的諷刺意味,特別是詩歌的結尾以詰問的形式作結,更發人深思,余味無窮。再如《漢宮詞》: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壹杯。

詩歌借漢武帝祈求長生不死而迷信求仙卻不知愛惜賢才的歷史故事,諷刺了漢武帝的昏庸。武宗在會昌五年,於南郊築望仙臺,並且服食求仙。而詩人渴求仕進,常以司馬相如自況,卻無所遇合,因此對唐武宗的昏庸不重賢才極為不滿。在詩中,詩人將歷史故事與神話傳說巧妙地紡織在壹起,委曲婉轉地諷刺了唐武宗,將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的內容委婉地表達出來,在深婉含蓄的筆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諷。這種寫法,正是李商隱“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詩風的具體表現。

三、 自出機杼,化故為新。

在李商隱的詠史七絕中,也不乏翻新歷史題材、化故為新的作品。據史書記載:賈誼曾被漢文帝貶往長沙,做長沙王太傅,後被漢文帝召回,在宣室召開他。兩人談話到深夜,談得很投機,以致漢文帝竟把座席靠近了賈誼。許多文人將此作為君臣遇合的盛事而大肆渲染,而李商隱卻獨辟蹊徑,“宣室求賢訪逐,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緊緊把住漢文帝與賈誼宣室對“不問蒼生問鬼神”之事,翻出壹段新警透辟、發人深省的的議論。從此諷刺了漢文帝所謂的“求賢”和“訪逐”,同時也寓諷了當代的帝王,從而含蓄沈地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四、 借歷史興衰的變化,喻示歷史演變的規律及教訓,抒發沈重的歷史感慨。

李商隱的詠史詩,往往不同於前人的托古述懷,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著眼於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時政,評擊時世。詠史七絕《吳宮》:“龍檻沈沈水殿清,禁門深掩斷人聲。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開城。”此詩借吳王的宴罷沈醉和宮門深掩的寂靜,寓示吳國將亡的征兆。吳國打敗越國後,昏庸淫佚,終致覆國。此詩就在側面描寫吳宮日暮的景象中,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留給人們的是回味不盡的思索。再如《詠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壹片降旗白盡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此詩從眼前景象著筆,透過具體的形象來展示三百年來從孫吳到梁陳定都於金陵的歷史興衰變化,抒發了詩人的歷史興亡感慨,由此對統治者荒淫誤國給予壹定的諷刺。

其它的如: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

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齊宮詞》)

山上離宮宮上樓,樓前宮畔暮江流。

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楚呤》)

五、 精心選材,以小見大,借壹斑而窺全豹。

李商隱曾多次寫詩,對隋煬帝荒淫誤國予以尖銳的諷刺和斥責,“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七律《隋宮》)隋煬帝當政十四年中,大部分時間用於行樂。從大業元年到十二年,曾三次遊江都,每次都有帶著數十萬人,乘豪華龍舟,大小船隊約二百余裏長,給沿途百姓造成沈重的負擔。李商隱揭露和斥責這壹行徑,往往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精心選材,如他的《隋宮》:“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詩人從隋煬帝三次南遊江都中抓住幾個典型事件,在短小的篇幅中深刻揭露了隋煬普荒淫奢侈,貽害人民的反動本質。在敘寫中,作者從大處落筆,以虛實相間的概括筆法,收到了借壹斑而窺全豹的藝術效果。像這種寫法,在李商隱的詠史七絕詩作中並不少。

此外,善用、巧用典故也是李商隱詠史七絕的又壹藝術技巧。

作為壹個傑出的詩人,李商隱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詠史七絕是奠定了他在晚唐詩壇上的代表性地位的因素之壹。李商隱用自己的藝術實踐為晚唐詩壇上添上了在整個中國詩史上都有毫不遜色的壹筆。作為李商隱詩歌的主要形式,詠史七絕在整個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也有著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