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指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全面、和諧、完整的人,使孩子們有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生,語文學習更應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也就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
壹節語文課的確需要落實很多任務,但教師應精心選擇、刪繁就簡,只需設計壹到兩個以壹馭十、提挈全篇的核心問題即可。這個問題就像壹棵大樹的主幹,在這個主幹的引領下,學生可以滋生出千姿百態的枝幹,主幹越有營養,滋生的枝幹就會更豐盛、更健康,這棵大樹自然就會枝繁葉茂。這個問題又像壹個火把,點燃孩子們求知的欲望,火燃燒得越旺盛,學生思維越活越,課堂討論就會更加熱烈;這個問題還是壹把梯子,引領孩子攀登閱讀的高度,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學生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中培養閱讀思維,提高閱讀質量。
壹、核心問題引領通覽文本大意,延伸閱讀廣度
理清文章的結構,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從而延伸閱讀廣度,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徐霞客遊記》這篇課文的第壹自然段就告訴學生,徐霞客是位奇人,《徐霞客遊記》是本奇書,我順勢提出問題“奇人、奇書,‘奇在哪裏”?根據這個問題,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麽、怎麽學,進而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開展獨立閱讀,在有效的時間內輕松了解文章大意,自覺探究文章的總分結構,課堂上還有充足的時間供孩子們補充閱讀交流徐霞客及其書的相關知識,課堂閱讀容量大大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愈來愈濃厚。
二、核心問題引領加深文本理解,提高閱讀質量
核心問題設計的落腳點並不在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問題的提出,指導學生積極地讀書、思考、感悟、表達,自覺地全方位地多角度地感受、理解、欣賞、評價,並積極思考。在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黑孩子羅伯特》壹課教學中,我深入挖掘教材提出這樣壹個問題:“羅伯特這個孩子身上的‘黑與‘紅分別表現在哪裏?”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文本,每個人對課文內容感興趣的地方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即使對同壹內容、同壹詞句,由於探究角度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學生產生的情感、得出的答案也不相同。孩子們的同齡朋友小羅伯特生活的環境和受到的歧視讓每壹個孩子心痛,但他的寬容善良和高尚品質又讓孩子們嘖嘖稱贊,這樣開放性核心問題的設計,既讓學生有話可說,又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無形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三、核心問題引領緊抓重點詞句,增進閱讀深度
許多課文中壹些關鍵詞或關鍵句壹般都能揭示課文的主旨。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找準課文的關鍵點,並圍繞這些點閱讀探究,就能幫助學生較快而準確地理解文本、訓練思維能力、增進閱讀深度,還能掌握壹定的讀書方法。
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生死攸關的燭光》壹課時,我直接從題目“生死攸關”中尋找切入點,緊緊圍繞“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他仿佛成了這房子裏最可怕的東西”這個句子展開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朗讀。壹讀特殊的蠟燭,這支蠟燭到底特殊在哪裏?二讀可怕的蠟燭,學生在不自覺中進入文本展現的氛圍中,急主人公之急,危主人公之危,激發了他們的讀書興趣;三讀生死攸關的蠟燭,這支蠟燭為什麽關乎生死?因為這支蠟燭關系著伯瑙德壹家三口的生命,關系著情報人員將被捕或屠殺,關系著情報站的暴露,還關系到整個戰役的失敗,國家的生死存亡。四讀生死存亡的蠟燭,燭光預示著毀滅,預示著死亡,難怪作者會稱它為——生死攸關的燭光。四次讀文步步逼近,層層深入,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抓住核心詞句設計核心問題,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以問促讀、以讀促解,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孩子們自然而然透過問題表面深入理解內涵本質。
四、核心問題引領升華文本情感,提升閱讀品位
問題能奮力攪動學生的思維。教師要設計情感性問題觸發孩子心靈深處的感點,讓學生願意讀書,願意動腦,願意表達。在執教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只有壹個地球》這壹課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整堂課我就提出了壹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妳心裏是什麽滋味?”再帶領學生品詞析句,如“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的地球媽媽在孩子們心中是那麽美麗、那麽神聖,“不可再生、別無去處、脆弱、只有壹個”,地球在人類肆意的破壞和無節制的濫用下已變得傷痕累累。每讀到壹個觸點學生心中真實的感受都能自然流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心靈在潛移默化中深受震撼,自覺地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壹個看似簡單但飽含深情的核心問題,把復雜的教學任務簡約化,不但高效地達到了閱讀目的,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品位,讓閱讀不再是讀課文,而是讓孩子全身心走進語文,走進生活,播撒情感,牽壹發而動全身。
五、核心問題引領提高實踐綜合能力,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表現為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壹句話,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
核心問題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就能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適合學生知識結構,更能夠基於學生聽說讀寫紮實有效地展開教學,最終培養壹個“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協調發展的人”,就是對壹個孩子語文綜合素養的最好評價。如在執教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風》這篇課文時,讓學生聽老師配樂範讀,初步感知風的輕盈和淘氣,然後讓學生朗讀感受,最終大量教學時間落在核心問題上:“日常生活中妳在哪兒看見過風,仿照詩歌把它說出來?”教學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生活,孩子們想到了紅旗飄、風車轉、黃沙飛等生活現象,優美的詩句從孩子口中流淌,美妙的詩情在孩子們心中飛揚,孩子們學會了表達,學會了運用,我順勢鼓勵他們創作小詩,讓每個孩子都願寫、能寫、樂寫,覺得當壹個“小詩人”原來這麽容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