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牛圖的詩句解析 1.唐代韓滉《五牛圖》賞析(或評論)
還望樓主采納!
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九大專家***同推出,唐·韓滉《五牛圖》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韓滉《五牛圖》,目前中國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壹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壹俯首吃草,壹翹首前仰,壹回首舐舌,壹緩步前行,壹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壹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沈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在技巧語匯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作者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沈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幹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五牛圖》畫在壹張窄而長的桑皮紙上,五牛姿態各異、身形逼肖,全圖除了壹叢荊棘之外,不設任何背景,著重突出牛的既倔強又溫順的性格。韓用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線描,表現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所以元代大畫家趙孟題道:“五牛神氣磊落,希世名筆也。”韓由於畫藝高超,又對牛的生活習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絕品。
相傳他的另壹件作品《文苑圖》(藏故宮博物院),生動地刻劃了詩人們在壹起作文章的情景。但筆法,風格與《五牛圖》截然不同。《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中間壹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2.乾隆在五牛圖上的題詩如何解釋
高宗弘歷題詩“壹牛絡首四牛間,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齙 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認為其借用漢代名臣丙吉見喘問牛的故事,表示關心民事,壹心為國。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 丙吉外出,遇到清道的人發生群鬥的事,死傷的人橫陳路上,丙吉經過這裏卻不聞不問,掾史特別覺得奇怪。
丙吉往前走,遇到有人追趕牛,牛氣喘急,吐出舌頭。丙吉停下車子,讓隨員騎馬過去問:“追牛走了幾裏了?”掾史更覺得丞相不問群鬥而問追牛的事,太不恰當了,有的因此譏刺丙吉,丙吉說:“老百姓爭鬥,相互殺傷,這是長安令、京兆尹職責應當禁止、防備和追捕的事,(我的職責是)年終奏請實行賞罰罷了。
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不應當在路上過問(打架鬥毆之類的事)。正當春天還不應當很熱,害怕牛行走不遠卻因暑熱而喘息,這意味著氣候不合節令,擔心將會傷害全國百姓,因此而問這事。”
(聽了這番話),掾史才心悅誠服,認為丙吉註重的是大事。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弘歷認為此圖的創作主旨並非意在陶弘景之事,而是意在表現漢代賢臣丙吉關心民間疾苦,路見牛喘而致問的典故。
弘歷的這種解釋有其所處立場、地位的關系。弘歷身為帝王,所需要的是治國的賢良,而不是隱居出世的修行者,因而自然的就想到了丙吉問喘這壹古代賢臣關心民事、壹心為國的典故,故而作此解釋。
實際上這種解釋應該說也只是觀畫者的又壹種不同看法。
3.賞析五牛圖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壹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壹俯首吃草,壹翹首前仰,壹回首舐舌,壹緩步前行,壹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壹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中間壹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4.乾隆皇帝在五牛圖上寫的詩是什麽意思
清代國策重本抑末,重視農桑。按照風俗,歷代皇帝每逢立春日,都要去先農壇扶犁,曉諭天下開始春耕。民俗也有“打春牛”之說。
乾隆皇帝在五牛圖上寫道:壹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詎唯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壹牛絡首四牛閑”是說《五牛圖》中的5頭牛,狀貌各異,從右至左第壹頭牛在低頭食草;第二頭牛翹首向前奔馳;第三頭牛則縱趾而鳴;第四頭牛在回顧舐舌;唯有第五頭牛,它以紅繩絡頭為飾,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仿佛耕地歸來。
“弘景高情想象間”是說,陶弘景雖為齊朝的將軍,但又以隱士身份輔助梁武帝為政的情懷,但要效仿梁朝時期陶弘景畫牛寓意歸隱山林,在後世只能是想象而已。
“舐龁詎惟誇曲肖”意思是指不要只誇贊畫家對牛的神態畫得惟妙惟肖,還需了解畫家作畫的深意。
“要因問喘識民艱”的意思是說,應該效法古代先賢丙吉多關心民生疾苦。
5.賞析五牛圖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壹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壹俯首吃草,壹翹首前仰,壹回首舐舌,壹緩步前行,壹在荊棵蹭癢。
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壹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中間壹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
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6.乾隆皇帝為五牛圖題的七首絕句
乾隆皇帝題詩:壹牛絡首四牛間,弘景高情想象間;
舐齕鉅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乾隆癸酉禦題
壹首詩中有兩個“間”字,似不合理,其實第壹個應該是“閑”,因為繁體兩字相似(門裏是個月字)。
乾隆詩中有兩個典故:“弘景高情”,是說陶弘景隱居山中不願為官,但畫了兩頭牛,壹個自在地吃草,壹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知其意,與其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商討之,被稱為“山中宰相”。這裏可以看出,所謂“隱士”,不願意做官,卻是關心政治。
“問喘識民艱”,乃丙吉問牛的故事。大意是漢宣帝宰相丙吉,壹次出門在途中,遇路人鬥毆,頭破血流,丙吉驅車而過卻不聞不問。之後,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籲籲時,丙吉卻馬上停車詢問緣由。下屬不理解他為什麽不關心人卻關心牛?丙吉說:打架鬥毆由地方官處理即可,不需宰相親理。而春天還不應該太熱,那牛若是喘息,說明今年的天氣就不正常,農事會必會受到影響,所以要關心了。看來,乾隆詩贊成丙吉這位宰相的。
《漢書·丙吉傳》記載此事: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為人深厚,不伐善。地節三年,立皇太子,吉為太子太傅,數月,遷禦史大夫。後五歲,代魏相為丞相。吉又嘗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裏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明代《幼學瓊林》亦有相同記載:“丙吉為相,出郊,遇途人有毆死者,不問。遇有逐牛而喘者,問曰:牛行幾裏矣。或曰前後失問。吉曰:方今少陽用事,猶未太熱,牛喘出舌,恐陰陽失序。三公調理陰陽,職當憂,故問之。毆死人者,自有京兆官治之,非宰相之當問也。”
成語有“丙吉問牛”,解釋為表示關心民事,壹心為國。愚以為沒抓住要害,應該是:智者看問題要洞悉本質,官員管事要管到點子上。
可惜呀,現在喘牛不少,丙吉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