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壹、 月的邊塞意象。?
“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壹種內在性質的制約,形成壹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
月作為壹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
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壹種寄托和幻念,千裏相***,願隨孤月,流照親人。
詩人們利用這種情結自由地創造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於是很自然地產生出“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的念頭。詩人對月和邊塞相形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的偉大感受,已經是十分傑出的了。
二、 月的時間意象。
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
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裏,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
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不僅李煜,
封建專制的社會在本質上是壓制禁錮人才的,自己的壯誌豪情聰明才幹也無可奈何地消融在歷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宮裏人”(李白《蘇臺覽古》)。
他們的生命與逸誌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沒被虛拋浪擲了。“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舊時月”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浩嘆和追思,在這裏,月再壹次通向把千古亙遠,深邃浩渺的宇宙意識。?
三、 月的愁緒意象。在古詩詞中,月還是情緒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因而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盡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的詩句。
南北朝時謝靈運也有了“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等哀愁的詩句,但是以月狀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戰。
除了人們熟知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以外,唐詩中還有“風鳴兩岸葉,月照壹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的淒惻孤寂。
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沈;白居易“***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在唐代詩人中,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四、月的情愛意象。
月是情緒的,“月上柳梢”的纏繞,“曉風殘月”的悲涼,“月照高樓”的孤寂,情到深處,月便自然與情愛相連了。
盡管“人生無物比多情”、“無物似情濃”,但是,月仍然是壹種表達情與愛的最佳寄寓和祝願:謝莊“隔千裏兮***明月”(《月賦》);孟郊“別後唯所思,天涯***明月”(《古別怨》),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望月懷遠》)。
深摯的情與愛,化為“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淒美祝願。月是愛的禪意、愛的見證。無論是狂羈灑脫的李太白,還是情意綿綿的李義山,都拒絕不了月光的見證,在月光的溫撫下,還原出人的本真。
壹時騷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詩聖的千慮,
都壹壹呈示在纖塵不染的月光下?傾聽愛情的下落和心音。在愛情的情感世界裏,唐人的情懷、渴念,甚為壯闊、更為空靈,情愛也甚是摯熱、濃烈。“待月西廂下”的癡心迫切。
“落月滿屋梁”的空虛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的癡戀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還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間。分別之後,“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縈繞著愛的惆悵和迷惘。
“階下清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隱《端居》);月明之夜,風雨之夕,情人“各在天壹涯”,而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時,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於是淒迷廣浩的月下便成下無盡的相思之時空:“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李商隱《代贈二首(其壹)》),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緒,李商隱就是壹千次壹萬次,也道不完,“欲說還休”。
當然,時間的月水也許會消磨和沖淡愛情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暇《江樓感舊》)。那個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裏再可尋回?即若喚回,恐也不是彼時情懷了。好夢已去,往事如煙,空留絲絲縷縷的舊蹤裊裊飄開在愛情失落的天際。
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裏,只余下“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的蒼涼蕭瑟的景觀。愛情在淒迷的月色、催人腸斷的鈴聲的烘托下,更為淒婉欲絕。“伊人何在,煙水茫茫”,“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長恨綿綿無絕期” 的黯然神傷。
此時此刻,月光溫撫下的天際中,所飄蕩的只是悲愴千古的愛情挽歌了! ?
五、月的象征意象。
明月在詩人筆下,雖也常表現為自然月的屬性,但更多的時候卻被賦予了豐富而深邃的象征意義。因此,明月被詩人高度人格化,賦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也由此而反映出詩人不茍同於世俗的高潔人格。古代詩詞中月的象征意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戀情。古代,人們認為日為陽,故曰太陽;月為陰,故曰太陰。因此,人們常用月來形容女子容貌、體態與情操之美,如人們常說的“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等。在《詩經·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歌詠。
以皎潔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純與美麗。李白詩中月之意象也多有這種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艷皎月,壹笑傾城歡”(《古風》二十六),用比喻和誇張的筆法寫女子的美麗無比;以月之玲瓏,襯人之幽怨,從反處著筆,不落言筌。
“銜杯映歌扇,似月雲中見” (《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將人比月。寫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嬌羞貌,恰似時而雲翳霧罩、時而半露嬌面的雲中美月。實際上這也反映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即戀情,略此不贅。
2、以明月象征對故鄉、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遠離家鄉、親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對月而頓生思家念遠之情。詩人深感“崖傾月難圓”(《安陸白兆山》),故“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秋山寄衛慰》),因月而思念親人和友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把對朋友的壹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請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問朋友,傳達自己對老友誠摯的關切之情。堪稱借詠月抒寫友情的千古絕唱。
李白詠月詩的偉大,還在於他常把自己的這種個人之私情推而廣之地來表現天下所有人的***同思想感情,特別是月下邊地征夫的思家念遠之情,如:“邊月隨弓影,胡劍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寫長安城中的思婦乘著月色,忙著趕制寒衣,以寄送給在邊地的丈夫。她們渴望早日結束戰爭,好讓丈夫早日回
到家中,抒發月夜思念丈夫的壹腔深情。詩人表達的正是人民大眾的這樣壹種***同的心聲與呼聲。
擴展資料:
古詩中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麽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壹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
李白《把酒問月》中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亙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麽的短暫,這幾句詩句將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意味深長,蕩氣回腸。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本詩開篇便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壹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交錯,物是而人非。
本詩表面上看寫月夜的美景與對李廣老將軍的推崇之情,實際上,詩人以李廣自喻,抒發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廣壹樣的豐功偉業,但卻因為小人的陷害而無所作為的無奈與悲涼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無究已,詩人從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壹種欣慰。
蘇軾《前赤壁賦》中有:“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千百年來,詩人們對明月、新月傾註了不少感情去歌詠她!情由景生,景由情變。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對亙古的月亮,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來,繪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詩詞。
中國作家網-創 李清照詩詞中的月色及意象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