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就是貫穿整個情節的發展脈絡
以時間為線索。例如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以時間為線索來串聯全篇的,即從月亮升起到月亮落下。在此過程中,通過描寫春、江、花、月、夜來表現詩人的哲思。李白的《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以時間為線索,即“烏棲時”、“半邊日”、“秋月墜”等,表現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所以,詠史懷古詩多運用時間作為線索。
例如:(2011年全國卷)
關河令
周邦彥①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壹庭淒冷。佇聽寒聲②,雲深無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註]①周邦彥(1056-
問題:從上、下兩闋的首句看,這首詩是以什麽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此詞以時光的轉換為線索,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淒切孤獨感。
以空間為線索。這壹類型在山水田園詩與送別詩中多有存在。例如王維的《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首聯兩句將四個地名勾連在壹起,把江漢放在廣闊的空間之中。頷聯中,江水的洶湧澎湃、青山的隱現有無,在空間的安排上也是很講究的。在古典詩歌中,將時間與空間捏在壹起,以時空為線索也是多見的。
例如:(2015年湖北卷)
勞停驛
歐陽修
孤舟轉山曲,豁爾見平川。
樹杪帆初落,峰頭月正圓。
荒煙幾家聚,瘦野壹刀田。
行客愁明發,驚灘鳥道前。
註此詩為歐陽修被貶峽州夷陵令時作。勞停驛,驛站名。
問題:簡要說明此詩前兩聯景物描寫的時空變化。
參考答案:此詩前兩聯寫景,時空變化豐富。從時間節點來看,可分為兩個時段,第壹聯為舟行之時(白晝),第二聯為泊舟之後(暮夜)。從取景空間來看,壹句壹景,富於變化。孤舟山曲、豁爾平川、樹杪帆落、峰頭月圓,遠、近、高、低,布置巧妙。
以人物為線索。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明線是琵琶女不幸
(高考模擬題)
藍田溪與漁者宿
錢起
獨遊屢忘歸,況此隱淪處。
濯發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憐垂綸叟,靜若沙上鷺。
壹論白雲心,千裏滄州趣。
蘆中野火盡,浦口秋山曙。
嘆息分枝禽,何時更相遇?
問題:這首詩是圍繞著“漁者”謀篇布局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前六句是圍繞著詩人喜歡漁者的居住環境,中間四句是寫同漁者住宿的樂趣,最後兩句是不忍心跟漁者分離。
第四、以景物為線索。例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從始至終壹***出現了四次“雪”字。中心線索圍繞著“雪”勾連全文。第壹次是寫送別之時的“奇寒之雪”,第二次是設宴餞別之時的“紛紛暮雪”。第三次是離別遠行之時的“雪滿天山”。最後壹次是留別良久之後的“雪上馬跡”。因此邊塞的奇麗之景與離愁別緒被熔鑄於壹爐之中,用壹個“雪”字來貫穿。
例如: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註:吳松:即吳淞,江名。
問題: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壹意象的作用。
參考答案:“孤舟
第五、以情感為線索。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全詩用壹個“愁”字作為線索,將諸多意象“野”、“天”、“樹”、“江”、“月”、“人”等聯系起來。再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夢為線索,夢前是向往天姥的、夢中是天馬行空的、夢醒是傷感的。
例如:(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壹燈明來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問題: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壹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再如(高考模擬題)
南海旅次
曹 松
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
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
城頭早角吹霜盡,郭裏殘潮蕩月回。
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
問題:這首詩以什麽為結構線索?是怎樣表達作者感情的?
參考答案:作者以翻騰起伏的歸思作為全詩的線索。著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響,來表現他羈留南海的萬縷歸思(鄉思)。
詩歌中的“線索”將意象,抑或者說是作者的情思串聯在壹起,使得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的意象有了內在的“溝通”,“線索”在使作品渾然壹體的同時,也呈現了詩人獨具匠心的構思能力,讓讀者能走進其創作的奧堂。
遼寧盤錦遼河油田第壹高級中學 景慧穎(15842750861)